18日,国内首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在汉出炉。报告认为,部分城管人员在执法中的行为失当,造成其网络形象妖魔化,并在网民中有固化趋势。报告建议,城管人员可利用多种媒介手段,主动传达亲民态度,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改善其公众形象。这份报告的主编、武汉大学教授沈阳说,不善于“声誉管理”、放大效应和公众形象刻板化,是城管网络形象呈现负面的重要原因。(5月19日《长江日报》)
先讲个案例:福州鼓楼区林秀花夫妻,每天沿街叫卖30多公里,靠卖油条、豆浆,供三个儿子上了大学,一卖就是14年,生活艰辛,以至于城管不忍罚款。林秀花说,她特别感激城管执法人员,也懂得知恩图报,摆摊时尽量向内侧角落靠,不占街道太大地方。
在林秀花心目中,城管不仅不是妖魔,相反是“恩人”。缘何?显然是因为城管十余年的“法外开恩”。但像林秀花一样,为了生计,在街头巷尾违规摆摊的大有人在。如果城管时时刻刻能设身处地为这些“小市民”考虑,人性化、科学化执法,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仇视、抵触事件发生。
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妨碍公共秩序的行为发生,甚至一些人、单位长时间漠视公共秩序,形成一种习惯性破坏。而这种破坏,往往会在潜意识形态下扩散,进而形成一种现象,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公共秩序。一个地方的普遍占道经营,或者个别难以理顺的“钉子户”等,他们的行为和所形成的现象并非一朝一夕所致,因此如果急于求成或者以暴治乱,很容易物极必反,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变本加厉、局面失控;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一贯的逆反心理演变成敌对情绪,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我看来,城管要甩掉“妖魔化帽子”, 善于“声誉管理”还不行,需要持久的善治、善政。多年以前,很多专家、学者就此论证,并指出“善治善政乃现代政府的执政基石。”其原因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已经构成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努力增大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已成为民主政治的必然追求。
城管不妨站在被执法者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譬如,当城管在对某些弱势“违法者”实施“严打”、“重拳”时,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生存难题?有没有顾及到他们做人的尊严?有没有谆谆善诱的办法让他们“弃恶从良”?有没有考虑到民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有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们解难题、办难事?
检验城管执法效力,不在于清除了多少马路摊点,而在于科学解决问题,尤其要防止冲突演变成暴力。因此,作为政府执法部门,城管要彻底改变粗暴执法方式,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而言,一个不经意的忽视,就会造成历史性的悲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站在被执法者的立场考虑诸多事情,用宽慰的执法机制去感化,再“难”再“乱”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王文武)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