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科技日报:换个角度看“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011年05月30日 15:23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年初以来,多个省市陆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以福建为例,平均提高幅度达21.99%,厦门甚至划出了年增长9%—15%的指导线。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今天,如此大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低收入的一线劳动者看似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然而,拍手称快之余,这件以提升低收入阶层“幸福指数”为初衷的好事能否真正落实,尚是未知。

  不难发现,仰仗最低工资标准来提升收入水平的,往往是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而吸纳这一群体就业的又多是中小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于关乎民生的微利行业,不像大型国企那样能得到政府和银行的诸多眷顾,拥有诸多可供腾挪的空间。

  这让中小企业迎来成本“大考”。据统计,去年全国工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5.47%。如果在现行基础上提高工资30%左右,企业的总成本将上升4%—5%。于是,微利企业因此陷入两难困境:严格实施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利润率将会持续下降;不跟进吧,又面临招不到人、无工可开的局面。其结果是,一些企业转走他乡或直接关门歇业。

  “卖一块钱的馒头,要缴近两毛钱的增值税。这就好比一棵树苗,当它刚开始长出树叶,要产生光合作用时,树叶就被剪掉了。”一家食品企业负责人对此深感无奈。且不论企业利润空间下滑带来的职工待遇下降,如果日常必需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也必将随之上扬。于是,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政策成本”,最终又会转嫁到低收入人群头上来。

  “加”是民生之所盼,“减”是民生之所需。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呵护低收入群体,这本无可非议。但对于作为工资支付方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生、微利型企业,如何在制度范围内保障其合理收益及良性支付能力,亦需慎重考虑。

  因此,有关部门在制定这些事关民生的政策时,应当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多角度思考,使之成为真正造福广大群体的“及时雨”,而不是一切看上去很美的“镜中月”、“水中花”。 (林祥聪)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