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安厅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公安部督办的“8·31”特大制造毒品案的侦破情况:何某等12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并捣毁1间制毒工场,缴获毒品氯胺酮成品、半成品近700千克及制毒设备、运输工具一批。据悉,此案是广东地级市警方跨区域合作最成功的制毒案件,涉及的毒品基本未流入市场。
在此之前,《法制日报》记者前往中山、惠州两地,采访了参与破案的两地民警,独家获悉了侦破此案的详细内情。
2010年7月初,惠州市公安局缉毒支队接到群众举报:惠东县大岭镇有一伙人正筹备制毒。根据线索,警方随即成立了“8·31”专案组秘密展开调查,惠州市惠阳人何某进入了警方的视野。
“我们一般通过化装成摩托车搭客人员等方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但是他的反侦查能力很强。譬如,他从酒店出来,并不直接上车或者离开,而是在门口反复查看。若是附近有车辆停留,他从来不上车。这时,我们也不能再跟了,只能通知同事支援。”惠州市公安局缉毒支队一大队黄副大队长告诉记者。
经过反复摸查,侦查人员发现以何某为首的一伙人经常从客运站往惠东县大岭镇一家糖厂的宿舍搬运物资。这是一个靠江边已经废弃多时的建筑物,从该镇的主路沿江进去只有一条小路,往来人员较少,且附近没有居民区。
这里会不会就是他们准备制毒的窝点呢?
侦查人员爬到了旁边山上的制高点进行观察。“我们凌晨上山,在拂晓前寻找到最佳的监控地点。”侦查人员掌握到,陈某犯罪团伙的原料和设备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逐步完善。“他们很谨慎,很少出来活动,连日常用品都是批量买进。在前往糖厂的小路还安排了专人进行‘放哨’。我们只有选择时机接近糖厂,譬如上学、放学时间有些学生或工人经过的时候混迹于人群。”
民警小心翼翼地侦查,迅速摸清了该团伙的基本分工,包括与何某单线联系的幕后出资老板陈某,专门负责原料购买及配方、化名为余强的汪某。“一旦毒品制好,他们可能随时出货,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盯紧他们的活动。”
8月底的一天凌晨3点,团伙人员却意外集体外出了,民警发现他们进了娱乐场所。就在团伙成员狂欢的时候,警方掌握了他们犯罪的第一手资料。
“千载难逢的机会啊!”黄副大队长说,“我们赶紧抓住时机,踩着小车顶跃起翻上墙,再跳上二楼的阳台进入屋内取证。进去以后我们发现,原来他们的设备已经调试完毕,估计他们很快就要开工了。”
9月30日,正当专案组着手策划收网行动之时,何某却突然将制毒设备、原料及部分人员往市外转移。
“我们发现他们转移至了中山。”据黄副大队长介绍,被抓后的何某供述,当时由于团伙内部对利益分配存在争议发生矛盾,何某打算另起炉灶。
在广东省公安厅禁毒局的协调下,中山警方迅速行动,及时掌握了何某团伙在中山市的活动情况。
“穿过连绵的山脉,在南朗镇山坳中成片的废旧工厂被改建为养猪场,周围都是一些农田和鱼塘,人家很少。”中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一大队民警徐警官这样形容何某的“据点”。
“大概是这里养猪场的猪屎味和鱼塘的鱼腥味可以掩盖一部分制毒过程中散发的刺鼻异味,不容易引起旁人的注意吧。”据侦查民警介绍,选择此处,是何某经朋友介绍并多次踩点后确定的。
在几公里范围内成片的养猪场里确定何某的确切落脚点并不容易。“为侦查情况,我们化装成收卖生猪的生意人、物流公司的货运司机、钓鱼爱好者等身份进养猪场勘察。我们发现有户养猪户的院子里放着几个与养猪关系并不大的塑料桶,这也是犯罪团伙暴露的开始。”民警告诉记者,此外,他们发现,这家院子经常在半夜三更的时候有物流车运送物资进来,却从不见有猪苗或饲料运进,也不见有成猪运出。
“犯罪团伙很警惕也很狡猾。他们的选点、采购、送货方式等行事手法很不一般。譬如车牌只挂前不挂后,‘开工’选择天气与风向等。”记者了解到,由于团伙窝点的南边是山脉无人居住,而北面有养猪的人家。犯罪团伙通常只选择吹南风的时候制毒,尽量不让刺鼻的化工味吹向邻居引起投诉和怀疑。
经过两个多月的侦查取证,专案组逐步摸清了该团伙的基本情况。同年12月底,种种迹象表明该团伙已经开始制造毒品。12月27日,专案组研判破案时机成熟。
当天下午,中山、惠州两地警方联合同时展开收网行动。“何某是被我们从被窝里‘提’出来的。”办案民警告诉记者,何某还在做着春秋大梦的时候,160名民警已经悄悄地包围了整个制毒工场。
整个过程中,惠州警方在惠东县平山镇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陈某等3人,缴获毒品氯胺酮10.5千克及运毒小汽车2辆;中山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何某等9人,捣毁制造毒品工场1间,缴获毒品氯胺酮成品70千克、半成品600余千克及制毒设备一批。
本报记者邓新建
本报通讯员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