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学者建言《行政强制法》:应偏重保护公民权利

2011年06月23日 15: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看上去很美的《行政强制法》

  这部法律不能过分考虑行政机关的权力,而应当是偏重于保护公民的权利

  在经历长达12年的漫长立法历程之后,《行政强制法》将在6月27日五审,多位接近立法机关的学者表示,尽管仍存在较多争议和不足,如不出意外,这部法律将有望通过。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表示,2011年要制定《行政强制法》。

  4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该法在第四次审议后并未交付表决。学者们普遍认为,两个月之后再次进行审议,交付表决的可能性较大,否则没有必要如此密集地提交审议。

  中国《立法法》规定,法律草案一般三审后若无大的不同意见即可交付表决,而《行政强制法》(草案)已经是6年内第四次审议,难度和复杂性可见一斑。而即便提交表决,学者们认为争议仍有必要继续就争议问题和不足之处向立法机关提出建议。

  争议仍存

  6月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举办的《行政强制法》(草案)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草案中的不足与争议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莫于川说,希望会议形成可行的修改建议提交给立法机关。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在肯定草案四审稿亮点的同时,提出不足。“比例原则写进去是一个亮点,但不完善,只写了一半。”草案四审稿第五条规定“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适当。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

  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通俗地讲也称为最小损害原则。其含义是行政强制除了要有法律依据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以最小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方式进行。

  姜明安称,“如果能采用轻的就不能采用重的强制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损害最小。我提过多次,但没有被采纳。”

  《行政强制法》的价值取向也成为讨论的重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韩大元教授认为,这部法律的价值取向应当受到重视,在他看来,这部法律不能过分考虑行政机关的权力,而应当是偏重于保护公民的权利。

  姜明安对此表示认同,“《行政强制法》当该偏向保护公民的权利,从权力和权利的角度来看,不能是平衡的,权利应当是第一位的。”

  但他同时表示,“从权力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控制行政机关乱作为,也要控制行政机关不作为。现在行政机关不作为太多了,睁只眼闭只眼。”

  早在2005年,信春鹰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十六讲主讲“我国的行政强制法律制度”:在(草案)形成过程中,我们梳理了目前实践中行政强制制度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乱”,包括“乱”设行政强制和“滥”用行政强制,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软”,就是行政机关的强制手段不足,执法不力,对有些违法行为不能有效制止,有些行政决定不能得到及时执行。因此,制定行政强制法,既要治“乱”、治“滥”,也要治“软”。

  不过,在最新的草案稿中,此方面并未有明确的条文进行规范。此外,姜明安也担忧,“一些行政强制的设定没有纳入到法律中来,比如对‘查封场所’要不要事先通知,需要遵守什么程序都没有规定,这很可怕。”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何海波则对“公民对违法行为的抗拒”做了深入研究。“《行政强制法》草案一度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据,行政机关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检查、调查的,当事人有权拒绝。但由于一些学者和人大代表对该规定表示疑虑,这一条款在后来的草案中又被删去。”

  何海波认为,“立法应当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后果做出尽量明确、统一的规定。多部法律关于公民‘有权拒绝’的规定,《集会游行示威法》等法律规定主管机关对当事人的申请逾期不告知决定的‘视为许可’的规定,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针对行政强制这一实践中行政违法比较严重、公民违抗频发的领域,《行政强制法》有必要作出回应。”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