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带来的快乐非常短暂,我却必须要用一生的时间为一时的好奇埋单。”今年21岁的晓旭(化名)懊悔地告诉本报记者,年纪轻轻的她已有六年的吸毒史。
今年“6·26”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是“青少年与合成毒品”。日前,本报记者来到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与几名年轻人就毒品带来的危害深入交谈。
被毒品扭曲的青春
晓旭第一次接触毒品时才15岁,读高二。“当时跟同学一起出去唱歌,有同学拿出一样东西,说是摇头丸,吃了可以忘记烦恼。”晓旭说,当时根本不知道摇头丸是毒品,而自己因为不想读书跟老师吵了几次,父亲知道后打了自己,当时很委屈。“朋友们都在玩,你不玩,就感觉自己落伍了。当时吃了摇头丸后,感觉比较兴奋。”晓旭告诉记者第一次吸毒的感受。之后,她又接触上麻古、冰毒。
晓旭说,学校也有毒品危害的教育,但只是针对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没有介绍新型毒品。
“六年间,毒瘾早已把我折磨得身心俱疲。”晓旭说,麻古、冰毒的心瘾很大,会出现很多种幻觉,比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总感觉有人会杀你、害你。这是吃“冰”人的典型症状。
而让晓旭更痛心的是,毒品给家人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她告诉记者,有一次,父母把她关在家中戒毒,她毒瘾发作,给毒友打电话给她送毒品,被父母发现。父母极力阻止她拿到毒品,她当时以死相逼,一时间父母老泪纵横。她在房间吞云吐雾时,母亲却在门外痛哭。
戒毒成功后,晓旭打算回家待一段时间,上警校,当缉毒警。
与晓旭不同,今年22岁的晓雯(化名)第一次吸毒完全是出于好奇。
2008年年底的一天,男朋友带晓雯到酒吧参加朋友聚会。就在准备离开的那一刻,晓雯终究没能忍住强烈的好奇心,不由自主地湊到放有冰毒的桌旁,抽了一口。“我当时特别想知道‘溜冰’和吸烟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味,吐出来什么感觉。”当时已背着家人学会抽烟喝酒的晓雯告诉记者,第一次吸毒,自己三天没睡觉,没有食欲,只是喝水。
“之前在电视上看到,海洛因吸食者毒瘾发作时,要绑手绑脚,鼻涕一把泪一把的,但是,我当时感觉,毒品没有像外界说的那样毒瘾那么大,好像没什么感觉。”晓雯说。
在毒品的作用下,人开始变得偏激,不相信别人,和最亲爱的妈妈都产生了隔膜。一向孝顺的她连春节都不想回家……而晓雯从小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上小学时,会一大早起床给家人做早饭,因为到校早,学校大门的钥匙都由她保管。一个人在外地读书后,父母不在身边,就开始放纵自己。
毒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
“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李冠军告诉本报记者,北京市天堂河戒毒所主要实施生理康复、心理矫治、认知教育、行为训练、家庭和社会功能康复等五项戒毒措施,重在帮助戒毒者去除“心瘾”,取得了积极成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赵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合成毒品来源于化学物质,主要包括苯丙胺类兴奋剂、氯胺酮(K粉)等化学合成的成瘾药物,属于精神药物,表面看起来是结晶状、五颜六色、很漂亮,但是具有精神兴奋、致精神病、人格解体等非常复杂的药理作用。
赵敏认为,实际上,由于这些合成毒品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属于滥用潜力很大和成瘾性很高的毒品。
“合成毒品可以直接损害大脑的结构、功能,有神经毒性作用。”赵敏告诉记者,现代神经生物学和脑成像技术研究也已初步证明,成瘾物质的奖赏作用、病人的觅药渴求、戒断症状、复吸等都有相应的分子机制和神经解剖学基础,因此“吸毒成瘾”其实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
“在合成毒品虚伪的外衣下隐藏着邪恶。”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娜说,合成毒品的戒断症状没有海洛因等传统毒品那么明显,很多人就认为合成毒品不上瘾,能提神、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但是,与传统毒品相比,合成毒品对人体大脑、神经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毒品成瘾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被完全阐明,因此尚无非常有效的医学干预手段。”赵敏说。
合成毒品滥用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当前合成毒品危害的最主要人群是青少年,合成毒品滥用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在新查获的滥用合成毒品人员中,平均年龄为29.8岁,比海洛因滥用人员低5.9岁,这一差距正在持续加大。目前,25岁以下青少年已近一半。
在心理咨询师李娜看来,好奇心只是青少年吸毒的表面原因,每个吸毒者背后都有深刻的心理原因。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如果家庭环境本身有问题,孩子不被接纳,他就容易在同伴的影响下,进入吸毒者环境。
李娜建议,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要经常听取孩子的意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和生活模式,帮助孩子正确应对挫折、失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及时发现孩子交友不慎,帮助他回归正常的生活。此外,要了解毒品的知识与危害,成为孩子拒绝毒品的老师。如果发现孩子沾染毒品,不要一味地责怪。
不容忽视的是,合成毒品的低龄化趋势和娱乐文化的过度发展有一定关系。“不少人在学校里是接受过禁毒教育的,对毒品也产生过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恐惧。但是一旦有机会接触使用毒品的人,又有机会进入狂欢的场景,他对毒品的恐惧心理就会被打破,就会产生尝试一下的冲动。”上海社会科学院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夏国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青少年常常很难辨别毒品刺激背后的陷阱,特别是在群情激动的环境当中,人性欲望的升级和情绪的失控,往往给毒品的进攻制造最佳的机会。
夏国美建议,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应该教育青少年对人性弱点的觉悟,明白人性有哪些弱点可能会被利用。要建设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此外,要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自主能力,这对毒品防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本报记者 王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