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长江日报:符合程序就能获得正义吗

2011年07月11日 16:01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背负两条人命的李昌奎到底有多凶残?7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这样描述:“李昌奎将王家飞的裤裆撕烂,并用手将王掐晕后抱到厨房门口实施强奸。王家飞被强奸后醒来跑向堂屋,李昌奎便提起一把锄头打击王家飞的头部致王当场倒地,又提起王家红的手脚将其头猛撞门框,并找来一根绳子分别将两人的脖子勒紧,后逃离现场。”

  两年前被强奸后杀死的王家飞只有19岁,被残忍摔死的王家红仅仅3岁。杀人者李昌奎现在已经29岁。他曾被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判处死刑,但不久前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改判为“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连日来,围绕“死刑”与“死缓”,已经有太多关于死刑政策和法律规范的表述被铺陈。云南省高院在回应公众质疑时,认为二审判决改判死缓是按程序进行的,有法律和刑事政策的依据。

  “程序”的确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词,如果在后面加上两个字变成“程序正义”,估计更容易让质疑者闭上嘴巴。不过,如果想想这些年许多公共事件的“程序”和“结果”,恐怕公众内心又会泛溢起一种难言的苦涩,那就是为什么明明司法力量摆出了“程序正义”,可公众却无法感知到起码的“结果正义”呢?比如现在的李昌奎案。

  我的看法是,“程序正义”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有“程序”有时也可能没“正义”。在李昌奎案中,是否都“按程序进行”也仍然存有疑问,比如被害人家属王家崇说,“整个审理判决过程没有通知我们受害人家属到场,直至今天判决文书都未送达我们手中。”

  一个普通人,面对李昌奎的极度凶残,内心都会有一种自然判断,用“十恶不赦”、“罪大恶极”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是并不为过的。当然,对普通公众这种心理情感,法律精英完全可以扛出更多的法律概念,完全可以根据法院陈呈的程序,来大谈特谈判决李昌奎死缓的正当性,比如云南省高院副院长田成有甚至移用贺卫方教授的话语,强调“不能以公众狂欢的方式判一个人死刑”,以期显示改判“死缓”的理性。

  问题是,少数法律精英的法律理性,就能反证普通民意是不理性的吗?法治必须被信仰,但法治并不排斥普通人的正义观念或感受。单士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