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8日,已公布去年“三公”决算和今年“三公”预算的中央部委达88个,晒“三公”的中央部门超过八成。继7月21日北京市公布“三公”经费后,7月28日上海市也公开了2011年“三公”预算。(8月1日人民网)
中央部门晒“三公”启幕以来,一路公开引发一路围观、一路争议、一路质疑。晒“三公”的部门中,最吸引眼球的是最早“亮相”、下降较多和总数庞大的部门。同时,公众对公开的数据畸高畸低、程度有粗有细、进展有快有慢,给予极大关注,无一例外引发舆论的“拍砖”、“灌水”。
当然,作为破天荒第一次的“三公”公开,能够撩开神秘的面纱,已属不易。但从已经晒出的“三公”数据看,存在的问题则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国务院为98个中央部门设定了“6月底”公开的时间下限,为什么绝大多数部门“爽约”却没人担责,哪怕是象征性地做一下解释?财政拨款里的“三公”公开了,还有多少“三公”藏在非财政拨款中不敢示人?有的公开了公车数量、人均经费,为什么有的却大而化之,让公众“雾里看花”?……
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公众对晒“三公”的现状不甚满意。有论者把产生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没有统一的口径,导致公开数据失真;问责措施缺位,造成公开进程拖拖拉拉;公开标准不一致,最终细化程度参差不齐。如果这样的分析成立,是不是表明,晒“三公”从开始就缺少一个“顶层设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有一句“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表述。由此,作为工程学术语的“顶层设计”,开始向政治领域、社科领域渗透。它的大概意思就是,在最高层面进行框架性设计,有助于避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局面。换言之,就是从最高层开始,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弄清楚要实现的目标后,一层一层去设计好。
在我看来,晒“三公”今天这个样子,与缺少一个“顶层设计”不无关联。中央部门晒“三公”即将收尾、地方晒“三公”已然接棒之际,急需要这样一个“顶层设计”来指导。这样的“顶层设计”应该明确:不按规定时限公开要承担什么责任,各级晒“三公”细化到什么程度,哪些“三公”项目必须纳入公开范围,对公众的疑问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只有这些东西都有言在先,各级晒“三公”才能更容易操作,才不至于总是“摸着石头过河”。(石家友)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