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14岁少年溺水身亡疑点多 衣服鞋子被埋井底

2011年08月08日 09:40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突发惨剧 14岁少年溺水 衣服被埋井底对此,家属始终觉得有许多未解疑团,决定通过司法途径寻找答案

  一个多星期前的中午,是刘继宽和李会萍夫妇最后一次见到14岁的儿子刘匀(化名)。然而傍晚7点半时,夫妇俩回到家里,却不见了儿子踪影。疯狂地寻找过后,在离家仅5分钟路程的水塘里,刘继宽捞起了儿子冰冷的尸体。昨天,记者在昆明市呈贡县马金铺乡大营村见到了仍然沉浸在经历丧子之痛中的刘继宽夫妇。

  事发之前

  照常为父母准备午饭

  “要是当时留意一下,多问两句,也许就不会发生了……”李会萍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责。

  刘继宽和李会萍都在离家不远的水厂打工。刘继宽说,在放暑假的这段日子,每天早晨夫妇俩上班时都会带着儿子刘匀和6岁的女儿一起去厂里。中午快要下班时,刘匀带妹妹提前回家,准备一家人的午饭。饭后,两兄妹再跟父母一起返回工厂,等父母下班后一起回家。天天如此。

  7月29日中午,回家吃过饭后,“因为有人要来厂里检查工作,我没有等儿子就先回厂里了。”李会萍回忆说,她带着女儿走时,嘱咐儿子洗完碗后去厂里,“他当时答应得好好的,谁知道……”李会萍哽咽了。

  水塘打捞

  同村小孩指出溺水区域

  由于当天工作忙,刘继宽和李会萍都没有注意到儿子没来。傍晚7点半,夫妇俩回到家里却不见儿子。这时李会萍想起,中午她走时看见同村的孩子梁某在等着儿子出去玩。“这孩子可能知道儿子去哪里了。”

  在夫妇俩的追问下,起初坚称没有与刘匀在一起的梁某终于松了口,说刘匀在水塘边。梁某带着刘继宽夫妇来到水塘边,用手指了指水塘,刘继宽才反应过来儿子落水了。

  最终,按着梁某指出的大致范围,刘继宽和大营村三组组长赵荣一起下水打捞,“不到10分钟就捞上来了,但已经没呼吸了。”刘继宽说。

  事发现场

  竖起警示牌禁止游泳

  记者跟着刘继宽来到了刘匀溺水身亡的池塘。刘继宽说,这里曾经被抽干水改造成耕地,去年重新注水,改造成公园。

  记者注意到,在水塘边插了一块铁牌,上面用红漆写着:“温馨提示,塘内水深,严禁游泳,后果自负。”按刘继宽夫妇的说法,牌子是儿子溺水之后8月4日才竖起的。对此,大营村村支书张洪却说,村里共有两个水塘,两个水塘边的警示牌都是今年5月1日同时竖立的,上面有竖牌的日期。不过,记者在现场看到刘匀溺水的水塘边警示牌上并无日期,另一个水塘的警示牌上倒是写有“二Ο一一年五月一日 宣”的字样。

  父母疑惑

  衣服为何被埋窨井

  从水塘里把儿子捞上来后,有热心人提醒刘继宽给孩子穿上衣服时,他才发现岸边找不到孩子的衣服。刘继宽回忆说,民警赶到后,在水塘附近的一个窨井里捞起了孩子的衣服和鞋子。“当时衣服是被石头压在井底的,是鞋子漂上来才注意到。”刘继宽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东中环路派出所办案民警的证实。

  更让刘继宽疑惑的是,儿子被捞起时,手上还戴着他最心爱的手表,这是刘继宽去年11月送给儿子的礼物。“因为怕进水,他平时洗碗都要脱下来,怎么会戴着它下水游泳呢?”

  寻求原因

  同村玩伴百般回避

  事发时,到底是谁和刘匀一起去的水塘?按照刘继宽的说法,11岁的梁某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则是同村10岁的徐某。但是刘继宽直到现在还不知道儿子到底是如何遇溺的。

  记者跟随刘继宽先后来到徐家和梁家,试图了解更多情况。来到徐家时,大门半开着,刘继宽叫了两声之后,里面没有任何回应。随后,记者又跟随刘继宽找到了梁家。大门没锁,刘继宽喊了几声,原本从梁家传出的电视音量被调小了。刘继宽又敲了几下门,门开了,一个20岁上下的女子出来就对刘继宽一通嚷:“你又来干嘛,把孩子逼出问题你负责啊?……说了多少遍了,他自己掉下去的。”说话的女子是梁某的姐姐。

  刘继宽说,自从出事以后,梁某见到自己和妻子都是绕道走,而徐某则直接说不认识刘匀。同时,两个孩子又都互相推诿,都称和刘匀一起去水塘玩耍的是对方。

  未解疑团

  通过司法途径找答案

  在刘继宽夫妇眼里,儿子善良、听话。因为脚带残疾,刘匀4岁才学会走路。“因为怕别人嘲笑,所以他也不太喜欢出去玩。但是今年开始,他左脚脚后跟已经能完全落地了。”儿子的情况越来越好,就在这个暑假,他还学会了骑自行车。

  这件事情,对于刘继宽来说“天都塌了”,而李会萍更是终日对着儿子的照片以泪洗面。记者从东中环路派出所了解到,目前警方对此案的调查取证已经暂时告一段落。

  对于儿子溺水身亡,刘继宽始终觉得还有许多未解的疑团,他决定按民警的建议,通过司法途径寻找答案。(孙琴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