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市场得到有效净化,各类非法出版物明显减少,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提升……
2009年底实施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翻开了青岛市“扫黄打非”工作的新篇章。
统计显示,2010年至今,青岛市共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60.5万余册(盘),清理取缔各类无证照经营场所和游商地摊840余个,判决“扫黄打非”刑事犯罪案27起、40人,受理并查处群众举报320余起,举报查处率100%。
显著成效的背后,是青岛市着力构建的一张净化出版物市场的防护网。
这是一张从上而下延伸的防护网——五级管理网络把“扫黄打非”工作落实到基层
位于黄海之滨的青岛市,拥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旖旎风光。为了将这个美丽的岛城建设成一个“文化环保”城市,青岛市紧紧抓住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有利契机,切实加强“扫黄打非”工作。
2009年底,根据中央和山东省文化综合执法改革的统一部署,青岛市对原新闻出版(版权)、文化(文物)、广播电影电视行政执法职能进行了整合归并,组建成立了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
在区(市)级层面,青岛市辖7区5市也普遍成立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和“扫黄打非”暨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市、区(市)一体、上下联动的良性工作格局。全市从事“扫黄打非”的工作人员从145人增加到256人。
与此同时,青岛市着力于建立完善基层工作体系,在镇(街道)层面以文化站或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设立“扫黄打非”暨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办公室;在村(居委会)层面以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为依托,设立“扫黄打非”暨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站;建起由5000余人组成的“扫黄打非”社会义务监督员队伍,逐步形成了“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五级管理网络,把“扫黄打非”工作延伸到基层、落实到基层。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扫黄打非”的科技含量和监管效能,青岛市财政投资580余万元建设的、主要用于网上“扫黄打非”的技术平台已经启动实施。这个平台集网络监控、移动办案、信息搜集、数据统计分析等于一体,把在实体文化市场开展“扫黄打非”的经验延伸到虚拟网络空间。
“‘扫黄打非’工作就像抓老鼠,必须摁得死死的,否则稍微一松手,‘老鼠’就会溜走。”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伟一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道出了青岛市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这是一张各方通力协作的防护网——行政执法部门与刑事司法部门的“无缝衔接”让不法分子受到应有制裁
文化综合执法改革后,青岛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加到24家,进一步拓展了“扫黄打非”工作领域。
根据“扫黄打非”工作实际需要,青岛市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新增配备必要的执法车辆以及执法工具箱、暗访机等,统一执法人员工作服装和执法标志,切实提高基本装备保障能力。
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青岛市通信管理局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处理侵权盗版等非法网站近百个,关闭非法网站20多个,屏蔽删除有害信息600多条。
在加大刑事打击力度方面,青岛市组织公检法等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对全市基层政法机关执法人员就如何办理涉及“扫黄打非”的案件进行培训。文化执法部门将构成犯罪的涉“黄”涉“非”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及时受理、检察机关及时起诉、法院及时判决,形成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紧密衔接的良性工作格局。
“近年来,青岛市基本没有出现案值、规模较大的案子,这得益于严打、严管的高压态势。”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局长徐增敏告诉记者,在青岛,销售侵权盗版物品达500册(盘)以上,就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行政执法部门与刑事司法部门的密切配合,让不法分子没有漏洞可钻。
这是一张全天候“不眠”的防护网——“两个80%”“三个延伸”和12318举报电话实现监管无空白无死角
出版物市场上的违法行为,往往发生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比如夜晚、双休日和节假日。
“‘扫黄打非’执法人员必须延伸工作时间,必须坚守一线,才能真正实现监管到位,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徐增敏说。
为此,青岛市执法人员中80%的力量在一线,80%的时间在市场;日常检查由8个小时向全天候延伸,5天工作日向双休日和节假日延伸,市区检查向城郊和乡镇延伸。
细致入微的监督举措,让不法分子和非法出版物无所遁形。仅2010年11月,执法人员就在检查过程中查获多起销售非法出版物案件——
青岛市崂山区文化局文化稽查大队进行例行检查时,在蔡金田的出租房内查获盗版音像制品1239张。犯罪嫌疑人蔡金田被判处拘役5个月,并处罚金3000元;
青岛市城阳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在富振华位于城阳市场步行街的摊位当场查获各类非法光盘1680张。犯罪嫌疑人富振华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
肩负着保护国家文化安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使命,广大执法人员无私奋战在“扫黄打非”最前沿。
“这份工作尤其需要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事“扫黄打非”工作已有12个年头的青岛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执法二大队大队长孙宗超动情地说,每当看到一些青少年因沉迷淫秽色情出版物荒废学业,他就真切感受到职责重大,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不能让非法出版物毁了孩子、毁了家”。
在这张24小时“不眠”的监控网中,还有一个“千里眼、顺风耳”发挥着重要作用——12318举报电话。按照“市区半小时内到场、郊县一小时内到场”的查办要求,2009年底至2011年7月,12318举报电话共受理有效举报542件,根据举报线索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78起,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两万余件。
这是一张群众广泛参与的防护网——青岛市民鼎力支持“扫黄打非”争当岛城文化卫士
“‘扫黄打非’社会义务监督员就好比一只‘啄木鸟’,对文化市场不良现象进行监督看管。”已经当了奶奶的孙香娥没有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而是自愿放弃休息,成为青岛市5000余名“扫黄打非”社会义务监督员中的一员。
孙香娥所在的青岛市城阳街道后田社区拥有居民386户。为了建设一个“文化环保”的美好家园,孙香娥和社区文化市场巡查队伍的同伴们坚持对社区周边的文化经营单位进行巡查,发现“扫黄打非”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就及时报告有关执法部门协调解决。他们的努力使得后田社区多年未发生一起非法文化经营案件。
“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青岛市第41中学的学生们行动起来,不仅在家中规劝亲友不购买和使用盗版制品,还在课余时间走上街头,进行“不购买、不租借、不阅读、不传播盗版制品和有关出版物”劝告活动。
青岛市也通过每年开展“‘扫黄打非’执法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系列宣传活动、及时曝光“扫黄打非”典型案件等方式,做好“扫黄打非”宣传教育。
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扫黄打非”工作的积极性,青岛市制定并坚持实施举报“制黄”、“贩黄”、侵权盗版和其他非法出版活动有功人员奖励办法,对奖励金额坚持上不封顶,最高年份奖金额达80万元。
“扫黄打非”,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维护城市文化净土的道路上,青岛,正阔步向前。 (记者黄小希、张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