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艳照门”似乎要掩上了:按官方说法,这是一起利用互联网色情勾引实施敲诈勒索的新型犯罪。各种猜测、否认和再否认像潮水一样退去后,我们看到了其中在裸泳的人。在没有赢家的“门”内外,事件漩涡中没有人,也没有部门能自证清白。
“艳照门”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永远难以合上。昆明“艳照门”当然逃离不了如此命运,甚或这仅仅是真相之门的开启。从门缝往里看,能更多地看到当事官员的腐化堕落,当地权力部门甘愿为其遮羞而自毁公信力的行径。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最近接连曝出的官员“艳照门”似乎说明:当权力无法被关进笼子里,或者成为利益交换筹码时,上演如此闹剧也就不足为奇了。清醒的旁观者或许会追问:倘若嫌疑人不将此事公布于网络,当事官员是否会平安无事?
答案当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唯一能确定的是:当事官员放逐了对自我的约束,甚至自行将道德标准降低到了常人以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盯住的并非当事官员这个个体,而是其手中可使用的权力,其中是否充斥着权色交易。
在民众放大镜般的关注下,官员本应具有更高尚的道德自律,更谨慎的法纪约束,但他们却主动或被动地身陷“艳照门”。交出如此不堪的答卷,无疑背离了人们的期望和信任,因受其身份拖累,权力部门的威望和公信也就随之被消减。
如果说难以抵制诱惑而身陷“艳照门”,仅仅在于官员不修私德,由于一念之差跨越了法律红线,或许还不便苛责。种瓜不会得豆,当事人自然会受到法纪适格的惩处。但让人感到吊诡的是:事发后相关部门那些难以自圆其说的行为。
记忆如风,坚过磐石。即便再健忘者,也能清晰地记得在昆明“艳照门”乍开之际,相关部门令人费解的表态:否认,甚至再否认……让事件的演进照着难以找到北的方向发展。大家或许更愿相信,这是权力在突发事件后的本能反应。
那些反应更像想搅浑一潭水,但在网民“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的坚持下,很快就被扒下了遮羞布:原来“艳照门”确有其事,原来已升级为“敲诈门”。被扒下的遮羞布不仅是当事官员,还有相关部门此前企图掩盖的真相。
在如今信息发达而泛滥的时代,没有人或部门能只手遮天。与其采用惯用却于事无补的“堵塞”,还不如顺时应势地“疏导”,还原包括不堪的“艳照门”在内的真相本身。或许,这才是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才是让各种“门”能掩上的第一步。 □本报评论员林小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