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中国青年报:官员丑闻常见,谢罪或辞职者罕见

2011年08月11日 07: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故宫内部知情人称,继7月4日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碎裂后,故宫又有重要文物被损坏——清宫旧藏木制屏风在进行修复时被水浸泡。故宫相关部门再次选择瞒报应对。他表示,此前网友“龙灿”曝光的4起瞒报事件,基本属实。(新华社8月9日)

  最近,故宫问题频出,“盗窃门”、“错字门”、“会所门”、“解雇门”、“文物门”、“瓷器门”……门门诡秘难测,让百姓看得眼花缭乱,如坠云雾。不过,通过这一扇扇的“门”,让我们多少窥见了故宫管理中的众多纰漏,感受到了故宫的傲慢,特别是对民意的藐视。

  除此之外,更让笔者感慨万千的是,无论是故宫,还是其他引发公众关注的负面新闻,无论公众与舆论谴责的声音如何响亮,相关负责人总是气定神闲,兀自岿然不动,很少见谁出面谢罪或者辞职。

  由此想起“丑闻”一词。在西方社会,诸如“性丑闻”、“献金丑闻”、“窃听丑闻”、“私生子丑闻”、“隐瞒真相丑闻”等五花八门,而且涉及官场的各个领域。只要政府部门、相关官员的言行不妥、决策和工作出现失误,抑或主管、分管领域出现公共安全问题,哪怕是自己的下属出现腐败行为,都免不了牵涉相关官员,而舆论关注的结果,多半是相关人员公开致歉,甚至主动辞职。

  出了问题,总得有人担责,总得抚慰公众的愤慨情绪,给公众一个交代。而作为一名官员,出自良知主动谢罪和辞职,是维护所在政党声誉的一种需要,是恪守政治道德底线的一种表现,是富有社会担当、对选民负责的一种态度。即便有些官员不想谢罪和辞职,但党内严格的自律精神、强大的社会舆论,想蒙混过关不了了之,恐怕不容易。

  而我们的一些官员,似乎缺少责任感、羞耻心,“丑闻”常见,但谢罪的、辞职的,可谓少之又少,极为罕见。比如故宫,最近发生了那么多的“丑闻”,相关负责人要么沉默,要么使出浑身解数进行狡辩,就是不担责或致歉。

  再如一年一度的“审计门”,查出中央一些部门违规违纪使用资金;中央一些部委“三公经费”不按时公开,抑或存在奢侈浪费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出现监管不力,出现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突出,土地违法现象严重……每一起违法乱纪现象,每一次行政决策的失误,每一次市场监管的失职,都应该有官员去背负起政治与道义的责任,可有如此作为者,甚少。

  一些官员工作犯错了,或是该背负责任时,基本的套路无非是,要么沉默,对公众和舆论谴责不理不睬;要么,百般狡辩推责;要么上蹿下跳,疏通各种关系,力保乌纱帽;或是来个金蝉脱壳,异地做官;抑或潜伏几年,东山再起。总之,就是不谢罪、不辞职。尽管我国也初步建立起了引咎辞职制度,可这个制度时常被束之高阁。

  有错是大家的,有损失是社会的,即便出现天大的问题,官位总是稳如泰山,无法撼动。这样的“好事”,在当今文明世界,恐怕少有。这不仅是对政治文明的羞辱,也不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更不利于惩恶扬善和培育良好的官场生态。所以,让官员因“丑闻”而羞耻,让负罪谢罪或辞职成为官场自律行为,当逐步落实。(惠铭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