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40名目击者,画出一张画像 三天后民警根据画像抓获嫌疑人
记者还从济南警方了解到另一起“画像案例”。2005年,济南历山北路发生一起命案,桥下发现一名男性流浪者死亡,身上还有刀口,经鉴定为他杀。同时,根据不少市民的介绍,此流浪男子常和一名流浪女子在一起,但是案发后见不着这名流浪女子了。为了解流浪女子的样貌,济南刑警支队民警走访了大约40名市民,然后专职画像民警开始为这名流浪女子画像。
由于不同的市民对流浪女子的印象不一样,所以根据不同的描述,当时画出了约40张画像,然后通过比对、分析、综合,最终画出了一张画像。
案发三天后,民警根据模拟画像找到了这名流浪女子,而她,就是凶手。因为感情上的纠纷,流浪女子杀死了流浪男子。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女子本人也看了模拟画像,她自己也说画得很像。
延伸阅读
模拟画像除了通缉嫌犯还能干啥用 能进行尸体“复原”,也能给照片上的人“整容”
一般来说,模拟画像适用于有受害人或目击者口述,同时又没有犯罪嫌疑人案底照片的案件。比如抢劫、强奸、勒索、诈骗等。另外,模拟画像还可用于一些其他的情况。
比如尸体“复原”。有些尸体可能因为环境原因,如水泡过之后难以辨认,又没有其他途径确定死者身份,模拟画像能发挥作用,“复原”尸体。这种情况下,需要头部骨骼多角度的X光片,然后再根据肿胀变形的面部,画出正常的人像。
还有的情况,虽然有相关人员的照片,但不是最近的,比如有一个人40岁时的照片,但现在10年过去了,通过照片查找这个人有难度,那么通过模拟画像,能为这个人增加年纪,进行“整容”。需要说明的是,照片推后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很难画出相应的效果。模拟画像进行增加年龄式的“整容”,除了用于追捕嫌疑人,还可用于查找失踪人员的情况。
模拟画像历史有多长 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模拟画像是一种公安刑侦手段,通过目击者口述,工作人员通过画笔、模拟画像专用软件等来描绘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肖像;如果这张肖像达到与犯罪嫌疑人50%以上的相似度,即可用来摸排、张贴,作为一个有用的线索使用。
模拟画像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刑侦技术手段,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传说中楚平王要杀伍奢全家,次子伍子胥逃脱。于是,楚平王命人将伍子胥的画像张贴于城门缉拿,这便有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白了头的故事。
画像捉拿逃犯有记载的是在唐宋时期,官府在缉拿罪犯时开始利用体貌特征,当时遇有逃犯,官府便开具“海捕文书”,上面除写有逃犯的姓名、年龄、籍贯和体貌特征外,往往还配有逃犯的画像,即“画影图形”以便官民辨识和缉拿。
模拟画像不仅出现在中国,国外历史上也有过相似的记载。利用模拟画像侦破案件被纳入科学体系则是从19世纪80年代巴黎人类学研究会的主席路易斯·阿道尔·伯尔蒂龙开始的。伯尔蒂龙开创了“头像描述法”:通过书面形式记录罪犯的相貌特征,然后将其头像描绘出来,供张榜通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