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御赐牌匾频频失窃 民间文物保护制度缺失(图)(2)

2011年11月03日 15:12 来源:大江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民间文物保护意识和制度缺失

  直到东西被盗,他们才恍然,从上到下,从外面到村内,保护空白一直就存在。更多人这才意识到,比盗窃事件频发更严重的是,民间古文物保护意识和制度的缺失。

  “按道理不会被偷。”事件发生后,村民们耿耿于怀。

  无论向村里哪位村民问起,匾额的历史意义、文化遗产这类字眼都能从他们的言辞里蹦出,然而,谈及外人对此的垂涎乃至古物已经被盗,他们则又表现得不可思议。

  “村委会没有保护意识,村民们自己也没有。”年轻村民何强(化名)直接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语气平静,对如何妥善、持久保护,村民们自己的确没有多大概念。

  直到东西被盗,他们才恍然,从上到下,从外面到村内,保护空白一直就存在。更多人这才意识到,比盗窃事件频发更严重的是,民间古文物保护意识和制度的缺失。

  盗窃事件发生后第三天,村民们找到村委会主任何细开商讨此事,何细开很不以为意:“丢失一块旧匾算什么呀!重做一块新的就是了。国家故宫博物院失盗都查不出来,小偷盗那块旧匾有什么用?”

  村民向江西省文普办寻求帮助,相关人员给出的“民间的古祠堂不算是文物”的答复,让村民很是沮丧。

  而在商家看来,这却是奇货可居的东西。

  婺源县城一家古玩店老板介绍说,有人出资买下整栋老屋运走的事在婺源县也不足为奇。“古色古香的物件保存完好的话就有他的价值所在及市场吸引力,很多外地人对婺源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本身就比较感兴趣。”

  在他的店里,就摆放着几件木雕古物。

  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村民古屋拆建翻新或是手头紧张,便把木雕之类的古物卖到景点、古玩店或者是“收购者”,没人住的老屋就会被偷。

  “成为历史的没办法,现有保护下来的本应要保护好才是。”许多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村民,开始抱怨政府有关部门没有来帮助管理好他们的宗祠、他们的古物,以致问题频频出现。

  保护缺失只因物力财力有限?

  近两年,婺源县出台了关于禁止贩卖古物、古宅的相关文件规定,但整个婺源县地域面积广阔,古宅、古宗祠等分布零散,宗祠又不住人,长期缺乏管理或者说是“难以管理”。

  10月22日,何细开仍认为牌匾失窃是没办法的事,并对这类偷窃行为依旧表达出很大的不解:“偷去又没什么用途。”

  同老少村民一样,何细开却又能娓娓道来:古宗祠里的牌匾、古雕物件,是祖上荣耀的象征,证明村里走出了不少的大人物,证明菊径村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至少历史上是,对于一个哪怕身份是村民的后代来说,那也是一份重要的精神脊梁。

  谈及保护一事,何细开笑了,村里没有用作宗祠管理的钱,保护也就无从谈起。他说自己2009年就以报告形式将开展村容村貌建设、恢复古宗祠的材料递交给了婺源县政府。

  “相比其他县,婺源的古宅、古宗祠算比较多,但相比历史而言,绝大部分都消逝于历史原因,具体数字还没有统计出来,需要等待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统计数字。”婺源县博物馆馆长詹祥云坦承,失窃事件的确常有发生,但这不仅是在婺源县,目前全国范围内这类事件的发生也难以避免。

  谈及保护管理的现状,詹祥云摆出无奈于财力、物力的说法。近两年,婺源县出台了关于禁止贩卖古物、古宅的相关文件规定,但整个婺源县地域面积广阔,古宅、古宗祠等分布零散,宗祠又不住人,长期缺乏管理或者说是“难以管理”。

  詹祥云提到,失窃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已介入。

  据了解,菊径村宗祠本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的状况是,2006年,婺源县有7座宗祠被列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类宗祠可根据实际情况,修缮计划和设计施工方案,报由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可申请国家专项文物维修经费,另外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进行管理。但即便是这几所宗祠,也没有一个拥有专人看护的日常管理。对此,詹祥云解释说:“社会编制不到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