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中国官员“低调”现象普遍 腐败易发多发成主因

2011年11月23日 15:5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个现象的揭示

  近期开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深入基层实地采访调研过程中,经常听到一些干部讲,目前官场存在一种“低调”之风,突出表现是很多干部信奉中庸之道“和稀泥”,不左不右随大流,攻坚克难往后拖,棘手问题不敢碰。在目前的换届期间表现更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担当越多,责任越重,压力越大,风险越大,弄不好出力不讨好;认为事业心越强越容易被打压,越难被重用提拔;认为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不如偷偷摸摸、遮遮掩掩地与领导和同事搞好关系。这种“低调”现象早已有之,只是近来更重,成了一种风气、一种现象,成了某些干部成熟的象征、老道的表现、有背景有实力有底气的“晴雨表”。在此氛围中,很多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不甘平庸、想有所作为的干部,尤其是不愿世俗油滑的年轻干部备感压抑和排斥。

  官场中存在的“低调”之风缘何而来,是否像所反映的那样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它的危害在哪里?为进一步搞清楚这个问题,应基层干部的要求,我们设计问卷,对此现象进行了调查。

  “低调”现象很受关注

  这一现象受关注程度很高,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网络调查反响强烈。“中国官员为何爱低调” 网络问卷于11月7日至9日在人民网、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推出后,短短两三天时间参与调查的人数多达22800余人,跟帖达数百条,调查问卷被不少网友自发在微博及论坛中转载,有网络论坛还围绕此话题开辟了讨论专区。在网络媒体日益成为主流媒体、公众更愿意互动参与的今天,众多网友参与调查,体现了社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心、关注。

  二是党政干部调查引起强烈共鸣。除网络调查外,我们对党政干部这一主体进行了书面问卷与电话调查。不少党政干部填写完书面问卷后,意犹未尽,来函来稿来电发表看法;在电话采访中,有些官员大倒苦水,有些官员畅谈感受,有些官员建言献策,引发共鸣。短短几天内,人民论坛编辑部收到各类官员稿件、电话130余篇、次。这一现象的主角是干部,他们的感受最直接最深刻,也最说明问题。

  三是专家学者讨论热烈。在调查、约稿采访过程中,大部分专家学者对这一话题表现出浓厚兴趣,许多专家主动阐发见解。有专家指出,官员“低调”这一问题的提出,切中了人们对当前官场中已经漠视的不良症状;有专家强调,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是对当前官场部分人只求升官、不愿干事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低调”问题很普遍

  在对“总体而言,您认为中国低调官员占有多大比例”的回答中,高达71.23%的受调查者选择占“绝大多数”,20.66%的受调查者选择“大多数”,两项合计高达91.89%;认为低调官员占“一半”和“整体表现不低调”的受调查者分别只有4.34%和3.02%。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感受是真切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官场上这种“低调”之风较为普遍。虽然网络上时有牛人牛事、雷人雷语出现,但相比之下,官场政治生态中的“低调”之风更成气候。

  在公众眼中,什么样的官员才算“低调”呢?在所列中国官员“低调”的表现中,排位依次为:

  1. 不敢讲真话,怕一不小心得罪人,占52.57%;

  2. 随大流,不做标新立异的事情,不软不硬,不左不右,喜欢“和稀泥”,当好好先生,占 47.37%;

  3. 左顾右盼,遇到问题就当缩头乌龟,占35.74%;

  4. 不善于动脑筋,习惯于惯性思维,占20.12%;

  5. 其他,占3.2%。

  上述前4项是对“低调”官员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描述,加以综合即可以为其来个画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圆通事故,左右逢源,喜欢“和稀泥”;得过且过,胆小怕事,唯唯诺诺,随大流;慵懒散漫,酒肉穿肠过,萎靡不振,遇到问题绕着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