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商贩收购药盒制假牟利 媒体追问药品安全监管失职(2)

2011年12月02日 16:2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暴利药盒”是如何“暴利”起来的

  这或许是一起“偶然”破获的假药大案,但其背后却折射出一些不该忽视的“必然”——只要监管存有薄弱之处或盲点,违法利益链就易滋生。

  以“暴利药盒”为例,各医院对废弃的处方药包装盒是否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国务院2003年出台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对“医疗废物”的定义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从废弃药盒被非法利用的后果来看,废弃药盒应可归入“其他危害性的废物”。虽然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垃圾必须进行焚烧、集中处理,禁止任何单位个人转让、买卖。不过,该管理条例的主要精神是为防止医疗废物引发疾病传染或环境方面的污染,并未考虑到会有人搜集废包装制假药牟利。这一“漏洞”为“暴利药盒”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如今,这一“新生事物”以骇人的方式浮出水面,相关部门当有所警醒,及时调整有关文件规定,加强对医药包装盒等医疗废物的管理。

  如果说由于“暴利药盒”处于这条利益链的上端,相对隐蔽,又是监管的灰色地带,的确不易发现,但终端的售卖环节却并不隐蔽。部分假药曾通过网络大量出售。按照我国的《药品管理法》,个人不能销售药品,有售药资格的网站也并不多,且不能销售处方药。那么,这些以“极不正常的价格”在网上堂而皇之卖假药的不法分子,又是如何长期逃过了职能部门的监管?

  如果终端的监管能够到位,那些纸盒子就只是无人问津的废品而已。据警方透露,在使用“暴利药盒”装假药的环节,“个别专业人士甚至也参与其中”,这更是暴露出监管的失责。

  “暴利药盒”背后长长的违法利益链,实则是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之失的追问。

  药价回归理性,是消灭“暴利药盒”的治本之策

  据业内估算,我国每年2000多亿元的药品流通量中,有300亿元是假药。如此数据,委实惊人。面对假药猖獗的态势,再加上取证与认定难、网络与物流监管缺失等问题,都为司法机关打击网络售假提出了新课题。

  在严肃对待假药问题的同时,亦有人指出,真正让假药商有机可乘的根源还在于极不合理的高药价。

  以抗癌药物“赫赛汀”为例,其市场销售价格约为每支25800元,但赫赛汀的成本究竟有多少?至少目前仍然是个谜。不过,去年央视在一次暴利药调查报道中公布了抗癌药物“恩丹西酮”的详细成本,恩丹西酮注射剂的规格为8毫克,1公斤原料药可以分装12.5万支。再以恩丹西酮原料药市场价每公斤6万元计,1支恩丹西酮的原料成本不足1元,即使加上包装费、工人工资、管理费等,其成本也不到4元,但实际最高零售价却超过每支80元,利润率高达2000%左右。近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又曝光了一批利润高达2000%的暴利药。

  问题正在于此。如果一些药品的价格能真正回归本质和理性,而不是“萝卜卖出人参价”,就不会出现旧药盒卖到1200元的荒唐事。正是疯狂的药价造就了“暴利药盒”。

  对于收集旧药盒牟利及造假,当然要严厉查处和打击,但如果不从根本上降药价、让药品回归真正的药品价值,这类违法犯罪行为在“暴利”驱使之下,总难禁绝。所以,使药价回归理性,或许才是消灭“暴利药盒”的治本之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