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名酒多用于送礼 面子心理致假酒长盛不衰(图)
特大假酒案件“王洁案”的罪与罚
案情回放
11月30日,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八大队侦查员经过数日蹲守,在松北区常盛源小区一处一楼民居将制假者王洁抓获,当场查缴大量空酒瓶、商标等造假材料及成品假酒4818瓶。经审讯,王洁的库房一共有三处,其作案半年,涉案金额理论上逾200万元,系近年来我市破获的一起特大假酒案。
“我的酒肯定喝不死人。”这是王洁被抓后反复说的一句话。
一名26岁的年轻母亲,为这起特大假酒案笼上一层耐人寻味的色彩。造一个假酒作坊,赌赢了,可以从此过上富足的生活;赌输了,也许不过几年的牢狱之灾。在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赌局里,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坐上了财富“过山车”。只扮演“拼装”角色的王洁,曾侥幸赌赢过,也最终在法律面前输了个精光。
一组并不尖端的机器,一批真假难辨的商标,一堆收回来的真瓶子,一舀小烧勾兑的“名酒”———在这个既不难造、更不愁卖的假酒“产业”链条里,农妇王洁的赢与输充斥着某种必然。在这些法律意识淡薄、文化层次不高的造假人屡屡得手的“怪圈”中,“王洁案”是一个聚焦与浓缩。分析案件背后的逻辑与秩序,也就部分理解了假酒“产业”。
26岁母亲的迷途
在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八大队提供的所有视频素材中,王洁是一个皮肤白皙、五官清秀、穿着得体、安静少语的女人。她从房间角落的纸袋中麻利地拿出一只带有过滤棉的漏斗和一个长把水舀子,掀开白色大酒桶的盖子,舀出一整勺假酒,顺着漏斗灌进茅台酒瓶里。然后,她拎起发出“哗啦啦”声响的袋子,从里面掏出一只防伪珠,熟练地扣进瓶盖,将瓶盖拧到酒瓶上,送至封盖机上,高跟鞋麻利地踩着机器踏板,双手齐动操作机器,压紧瓶盖。
回过身,王洁坐回一地白色酒瓶中间的板凳上,把这只装满假酒的白色瓶子放在并拢的双腿上,抽出一对商标,熟练地转动酒瓶,用大拇指妥帖地按好正反面,再抽出一条红色细丝带缠系在酒瓶的“脖子”上,手法细致得仿佛在包装一件艺术品。
这是审讯过程中,王洁在侦查员面前“回放”的一段“飞天茅台诞生记”,整个过程不足10分钟。她并没有按侦查员们要求的那样边操作边“解说”,而是默默地“演示”了整整两遍。然后,她站起身来,低声问:“就行了吧?”她转过身去,从不知哪只袋子里掏出一只装有一对“茅台”小酒杯的小盒。
在11月23日得到公安部经侦局提供的线索后,市经侦支队在数天的蹲守中确定了王洁的身源、住处、制假窝点及库房。此时,王洁似乎已经有所警觉,为了防止她逃跑,侦查员又在30日统一行动的前两天进行了24小时的周密布控。
在被抓后的最初数小时里,这个女人表现得自然而平静。然而,当她租用的3个分散的库房一一被找到,王洁的情绪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紧张再到几近崩溃的过程。最终,她几乎哭倒在警察面前:“我的酒肯定喝不死人的……我能判多少年?我的孩子怎么办?”
几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26岁的王洁来自牡丹江的农村。她只有初中文化,18岁结婚,女儿已经8岁。三年前,王洁离婚后不久来到哈尔滨,为的是让女儿受到城里的教育。失去生活来源,为现在哈尔滨上小学的女儿攒学费,成了她所交代的作案动机。
在对王洁做案件心理分析时,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哈医大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艳杰认为,从被抓后的反应看,王洁尽管年龄不大,却过早步入社会,闯荡“江湖”很久,经历过很多磨历,造就了她沉稳的人格特征。最重要的一点,杨艳杰强调,所有造假人群一个独有的人格特质就是敢于冒险。一旦有家庭等周围环境的影响与示范,他们便很快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冲动派与实践者。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洁平静的外表,更像是内心无数次波涛汹涌的反复叠加的结果。
从王洁交代的案件过程看,她今年4月正式入行,前后不过半年左右时间。她的所有经验与灵感来自于同样从事假酒生意的前夫家族。而无论是上线的成本购进,还是下线的销路,与王洁最直接接触的经侦支队八大队侦查员田昕宇判断,她可能从小就接触这一行,且其娴熟的“实践”经验应该不止积累了半年。并且“王洁案”很可能是一起家族式作案,王洁的一些亲属在案件调查中被发现有作案嫌疑。但目前仅王洁一人落网。
一个几无悬念的事实是,王洁在这起特大假酒案中扮演了主角。200万元理论案值与26岁的年轻母亲之间,产生了某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