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虚弱无力,喘气声大于说话声,活下去,一靠呼吸机,二靠社会救助或自己乞讨,生活举步维艰,但是活下去、继续维权的想法却十分强烈。
他叫赵天云,今年39岁,被诊断为最严重的三期矽肺患者。
赵天云生存现状:没钱看病没钱吃饭 生存艰难
现在河南省一家医院治疗的赵天云,终日靠吸氧机维持生命,没有医药,没有护理,没有亲人,没有生活来源,吃饭有时靠乞讨,有时靠好心人施舍,一个饼早上吃了中午接着吃,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他原本有着幸福的家庭和生活,有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但是,矽肺病改变了他一家人的命运。赵天云生病决定打官司之后,妻子离开了,家里只剩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大的15岁,小的13岁,无人照料,后来由妻子接去抚养,孩子也渐渐和他疏远了。
现在,赵天云孤身一人于异乡,斗争在一呼一吸之间,与病魔抗争,面临维护正当权益的困扰。不幸的赵天云,在危困之时,一些社会民间组织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在北京义联等机构的帮助下,四川省华西医院同意为赵天云提供医疗救助,可以为他免费治病。但是高兴之余,他也有着自己的困惑。离不开呼吸机的他,如何从河南抵达四川,拖欠的医药费不还上,他如何离开河南……
聊了十几分钟,赵天云的喘息声越来越大,不忍再谈下去,最后,赵天云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活下去、维权、治病。深深地呼吸了几下,赵天云用微弱的声音说,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赵天云维权四年未果 称要坚持活下去继续维权
赵天云告诉记者,2007 年8月,他觉得身体实在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得了矽肺,而且是最严重的三期。矽肺的治疗费不是小数目,于是他决定向单位讨回公道。
2011年4月10日前,赵天云拿到了职业病的鉴定,他开始上诉。
在诉讼期间,赵天云住在河南省灵宝市不足5米的楼梯间,只有一盏灯,一张床,上上下下的人让他很晚才能入睡,一早便被吵醒。中午赵天云在附近市场买一个2块钱的饼,晚上有时候甚至不吃饭,只喝水。
5月10日,赵天云案件终于开庭。6月初,仲裁胜利了,可是单位拒绝支付治疗费用等,并于2011年6月23日提起上诉。
一审期间,他的身体几乎不行了,气喘,说话吃力,四肢无力,在他的强烈要求和反复申请之下,法院给了他3000元生活费和医药费,10月21日,他终于到了医院,可以稍微医治自己早已撑不住的身体。
11月17日一审判决,赵天云依然胜诉。但是用人单位再次提出了上诉,赵天云不知还要多久才能宣判。
可是,一审宣判之后,治疗费用终止。没钱支付医药费,赵天云已经被停药,随时还面临被赶出医院的危险。“中级法院说要三个月开庭。医院没人续药费,得不到治疗每天靠吸氧,怕要被强行赶出医院了,天气冷身边也没有—个亲人。” 他,已经走投无路。
赵天云在微博中说:“胸部内好烧,不时地跳着痛,—股热流串动。坚持!坚持!再坚持!我要活下去!活下去!不要让病魔腐蚀了意志!我要活下去维权!”
专家解析职业病群体为何维权艰难
赵天云,只是职业病受害者中的一员,也是这个群体艰难维权的冰山一角。从2009年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维权,到赵天云因矽肺病乞讨求生维权,受职业病危害的群体,正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约1600万家企业存在着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约2亿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危害,约37.8%的职业病患者未获赔偿。
针对职业病患者维权难的原因,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黄乐平告诉人民网记者:“以牺牲劳动保护为代价,片面追求GDP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导致职业病防治困境的根本原因。”
黄乐平说,还有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原因,以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为蓝本设计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体系,导致了法律法规内容严重脱离职业病防治实际状况。例如,计划经济时代是企业办社会,工人有着相对较为全面的保护机制。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动性大,企业用工完毕就将劳动者辞退,这样很容易规避对劳动者应尽的责任。
而对于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法律的惩处力度过轻,企业的违法成本比赔偿成本低,所以多数企业选择逃避赔偿。黄乐平指出,职业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很多职业病是不可逆转的。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劳动者,如果一次性赔偿,可能只需要10万;如果长期赔付,仅医药费就是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赔付成本高昂。
此外,黄乐平介绍,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制约力量,致使职业病防治的形势日益严峻。当前职业病预防体系建设严重不足,无法遏制职业病高发的现实。职业卫生监管缺位;职业病诊断难;职业病劳动者维权程序繁琐;职业病待遇保障机制不足,保障水平低下;职业卫生标准不完善,这些现行职业病防治体系存在的弊端,直接导致了职业病患病群体维权难。
“活下去!”这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如此简单。而对一个矽肺病人来说,如此艰难,却又万般无奈。当今法治社会中,赵天云能否靠正义的维权争取到活下去的权益,我们将继续关注。 (记者 杨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