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晚,湖北人彭高峰带着苦寻3年的儿子乐乐回到深圳。这是微博打拐首个成功案例。曾强 摄
12月1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全国首份政务微博报告称,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政务微博总数为18132个。而在被称为“微博元年”的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552个。
公开与卖萌
公众看重以话语体系为代表的“面子”,更关注以服务理念和施政效果为内涵的“里子”
随着大量政务微博的上线,如何应对微博舆情成为政府部门及官员无法回避的新课题。面对新的传播手段,不少地方如北京、浙江、山东均开始为官员定制课程,进行微博培训。
培训效果一时难以窥见,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部门及官员对于这一崭新传播工具的熟稔,对于民意的有效传达、政务信息的公开大有裨益。
改变的,还不仅是量。新晋的政务微博在加大对社会热点及民生问题关注和回应的同时,以人们熟知的语言和亲和姿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官方话语体系的有效进化。比如本月,广东中山市公安局在其官方微博@平安中山发布了一条古诗词版的微博,规劝在逃人员抓住“清网行动”最后的宽大期限自首。微博题为《江城子·劝投》:“亡命生涯路茫茫,人寂处,常思量,背井离乡,何处不凄凉。亲友相逢装不识,真姓名,不敢讲。夜深辗转常彷徨,孤灯斜,人影长,恨悔无限,如今应何当。自首踏上归家路,翘首盼,是爹娘。”此前@平安中山还发布过淘宝体、TVB体、咆哮体、凡客体等形式的规劝内容。
无论是“亲”、“哦”等网络词汇,抑或各种流行表达体例,这种“卖萌”所折射的,是政务机构改变自身刻板形象的尝试。其中还隐约闪烁着希望的光,即政府可以此为契机,全面转型为服务型政府。
但转型之路,且长且阻。比如江苏丰县校车事故后,徐州市公安局官微@平安徐州在通报中的开头竟是“回复亲们关注的话题……”嗲声嗲气应对悲剧性事件,这种不分场合滥用网络语言,被斥是“为高涨的舆情添乱”。
以此视之,政务公开之路,除了“卖萌”,更需内外兼修。公众不仅看重以话语体系为代表的“面子”,更关注以服务理念和施政效果为内涵的“里子”。政府机构与民众的磨合,需在更多实践中相互适应。
公心与私德
真相在论战中清晰,围观是为守护我们共同珍视的公共利益
在传统观念中,电视、杂志、广播等才是主流民意的载体,而网络民意因其平台的虚拟性,被视为片面且有失公允的。但无法否认的是,以微博舆情为代表的网络民意,在这一年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信息传播平台的判断和走向,并最终影响了事件的发展方向。
在年初的全国两会前后,对“三公消费”的讨论成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在大面积的公开讨论过后,民意的热盼转化为现实行动。从4月开始,各国家部委和相关机构先后公布“三公消费”情况。尽管数据仍存在粗线条等问题,但作为预算决算透明的第一步,其进步意义不言而喻。
而下半年所兴起的随手拍公车私用,网曝各种超额接待费、豪华出国游等亦可视为其后续发展。微博曝光与传统媒体的线上、线下互动,联合促成了“全民反腐”的萌芽。
这种自发的随手反腐,将不少公职人员推上了审判台,不少公共人物也在微博的浪潮中“原形毕露”。从高晓松醉驾被拘,到李阳惊世骇俗的家暴,再到李双江之子开宝马打人,公共人物在全民争议中,带出了一个又一个潜伏的社会问题。
难能可贵的是,真相在论战中清晰。围观,不是为捞取一个诱人的人血馒头,而是为守护我们共同珍视的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