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犯罪多发暴露家庭暗礁 家庭暴力缺化解渠道
24岁男青年汪晶,在母亲一口拒绝继续向其提供留学日本的学费后,还等不及走出刚刚到达的浦东机场,就从背包里拿出尖刀,对着自己的母亲连捅9刀,致母亲重伤。
这是刚刚过去的2011年,最刺激人们伦理感官的新闻之一。但,这仅仅是“之一”。据多地检察机关调研发现,近年来,此类“亲情犯罪”案件正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在所有刑事犯罪案件中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2011年,除了“机场刺母案”外,“武汉高中生刀砍亲生父母”、“河南男子踢死3岁女儿”、“大专毕业生杀母焚尸”等多起亲情犯罪案件也进入了《法制日报》案件版的报道视野。本报在专注于案件情节本身的报道同时,从未停止过对此类案件深层次原因的追寻与探究。
而探究的结果是,这种“最亲密”的暴力与杀戮,其滋生的土壤远非所谓的“伦理道德丧失”、“法制观念淡薄”所能概括,大量的、深层次的社会缺裂正等待着体制之手去挖掘与修复,以让人人得以免于恐惧,至少免于对亲密之人的恐惧。
精神病人
家庭里的“不定时炸弹”
一个在日本留学5年,每年从家里开销三四十万元的24岁青年,怎么会罔顾伦理刀捅母亲?这是“机场刺母案”发生后,人们心里最大的疑惑。
有专家随即分析,这与“传统伦理被抛弃,现代孝道尚未培育起来”有很大关系。然而,这似乎还不是最佳答案。
2011年4月,公安机关委托相关单位对汪晶做精神病鉴定。经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鉴定中心鉴定,汪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在本案中应评定为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这与案发后,汪母及亲戚所提及的许多情节相互映照:“他老是觉得有人想对他不利,经常说耳边有人在跟他讲话、经常会一个人大哭或大笑,前阵子日本地震时他还在电话里跟家人讲有人追杀他。”
汪晶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多次提到了存在自己脑海中的幻象:电脑里的声音,耳朵里的监控者,衣服的血迹,欺负他的日本人……而当他将这些告诉家人时,家人的反应是:“不予理会。”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另一个案件中。
2011年11月15日凌晨4点多,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龙江庭院B区7栋705房间,17岁的高中男生徐刚突然拿起家里的菜刀,疯狂地砍向刚从熟睡中醒来的亲生父母,致母亲死亡,父亲重伤。
事后,砍人高中生的父亲徐良才在病床上接受《法制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他在18年前结婚时就已经知道自己的妻子——徐刚的亲生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且会遗传。而儿子也在案发前一个月被医院检查出的确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却因为经济困难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治疗。
躺在病床上,徐良才眯缝着未受伤的一只眼睛对记者说,他最担心的,是儿子的将来:“希望国家能管理他,但不是仅仅把他关着,还要给他治疗,他还小,以后还有很多路要走。”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精神病患者中,只有20%到医院就医,另外的80%因各种原因而流散到社会中。
河南省新密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松坡在研究了多起精神病人杀亲、伤亲案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的家属都知道自己的家人患有精神病,但苦于没钱或其他原因没有及时治疗,而现有法律和关于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和监管制度又不完善。
“我国刑法虽然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但什么是‘必要时候’却没有具体规定。此外,长期以来,很多精神病专业救治医院也出于种种原因,拒收精神病患者。”陈松坡分析称,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不定时炸弹”一般都是由亲属监管,杀亲、伤亲情况多发。
对此,陈松坡建议,除了完善精神病人强制收治制度外,针对亲情犯罪中某些加害人存在的心理病态问题,应建立并完善心理辅导机构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网络,使存在心理问题的不健康人群,都能得到及时的援助和救治;让紧张、压抑心理得到宣泄和化解,避免心理失衡,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