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见闻:新生活从这里开始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电 题:新生活从这里开始——北京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见闻
中新社记者 潘旭临
有粉色外墙的北京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大楼,在冬日里显得温暖而平和,与普通建筑并无区别,但有关这家戒毒所里强制戒毒人员(简称强戒人员)的日常生活,外界却鲜有人知。
该戒毒所几个月前才开始收治强戒人员,目前与北京市女子劳教所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强戒人员被安排在一栋楼内单独管理。目前有强戒人员90余人,平均30岁,在中国内地吸毒者中,这个年龄段为吸毒者的高发人群。
在民警引导下,记者来到戒毒所七大队,该大队为所里两个戒毒大队之一,10余名民警,全部为工作经验丰富的女性。百余平方米的强戒人员活动大厅光线充足,配有空调、大屏幕液晶电视、电热水炉、自助电子信息机,以及强戒人员奖惩信息公示栏。墙壁上,张贴着由强戒人员为迎接2012年新年而创作的绘画作品。与活动大厅相连的宿舍区,除独立的厕所、洗衣房外,还有电脑室、图书室和才艺室。
记者在一张《强戒人员一日作息时间表》上看到,从早晨6点起床至晚上10点熄灯的16个小时中,七大队40多名强戒者,除完成整理内务、出操、队列训练、服药、打扫卫生以及收看《新闻联播》等活动外,还有兴趣班、唱歌、舞蹈以及上网等相对自由宽松的活动。
上午9时20分,强戒人员开始兴趣班小组活动,平静的戒毒所内渐渐活跃起来。在才艺室,6名身着统一耦合色强戒服的强戒人员开始练习古筝,悠扬的乐曲声传遍戒毒所。征得本人同意,记者对正在弹奏古筝的小文进行了采访,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去年1月进入戒毒所的。弹奏古筝让自己神情专注,并感到人生的美丽与快乐。”小文说:“自己是因男友吸毒而染上毒瘾的。刚进来时,身体虚弱,体重不足80斤,精神不能集中。如今,各方面渐渐恢复,体重增加了三十斤。”除古筝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还有十字绣、编珠子、瑜伽、绘画、以及硬笔书法等。
在电脑室里,强戒人员不仅可以在戒毒所专设的局域网上看到当日新闻,还能在贴吧中发表个人生活体会。在电脑旁,年轻民警潘妮妮正辅导一名强戒者做心理素质培养的游戏。已经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潘妮妮告诉记者:“由于毒品的副作用,强戒者精神不易集中,通过辅助专业游戏训练,对提高注意力和自信心非常有帮助。”
据七大队大队长祝莉鑫警官介绍,“强戒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大都受到父母离异、家庭环境,或是朋友影响染上吸毒的,身心都不健全。她们是违法人员,也是病人。自2008年中国《禁毒法》颁布实施后,劳动教养戒毒变为强戒隔离戒毒,戒毒所实施以思想教育、身心康复、行为规范,以及体能训练等相结合的方式,在和谐快乐、严谨规范的生活环境下,使强戒人员在心理和身体获得全面恢复。”
中午11点半,强戒人员开始吃午饭。当天午饭一荤一素,主食为馒头。而一旁的小炒引起记者注意,据了解,小炒是强戒人员订的,用私人零用钱付费。一位强戒人员说,她订的是炖牛肉,可又不想吃了,因为所里饭菜挺好的。吃得太多,又怕发胖。
据了解,强戒人员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也允许她们自备零用钱,由戒毒所负责统一保管,支出情况公开。强戒人员会依据“基本处遇”和“激励处遇”规定,定期到所内超市购物,打亲情电话。
为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人情化管理,戒毒所内专设了心理咨询箱、强戒人员意见箱和司法监督箱。强戒人员有心理问题,又怕别人知道时,写纸条放入信箱,民警会及时打开信箱,与其进行单独心理沟通。意见箱和司法监督信箱,是强戒人员对民警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得到强戒所重视,也受到强戒人员欢迎。据知,意见箱由所内纪检机构开锁和管理,司法监督信箱则由戒毒所的上级机关直接管理,强戒所无权干涉。
祝莉鑫警官表示:“所里希望强戒人员通过这些信箱,表达真实想法,说出心里话,包括对民警的意见和批评。有时候,也会收到强戒人员的表扬或感谢意见。我们会对她们讲,这是民警们应做的,你们能合格走出戒毒所,开始新生活,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和表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