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节日及敏感时期越级上访现象突出 应走出截访思维

2012年02月16日 17:1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领导干部接访的时间提前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公布,上访群众可以像到医院挂号看病一样,点领导的名要求解决问题——河南省三门峡市在全国率先推行的领导干部挂牌接访和接访公示制度,变被动截访为主动接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尝试,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特邀嘉宾:

  河南省三门峡市市委书记 杨树平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 李 强

  治理者说

  把信访选择权交给群众

  杨树平

  三门峡市是新时期义马群众工作经验和渑池信访评估模式的发源地,近年来信访形势总体较好,但由一些历史积案、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及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导致的上访还时有发生。尤其是重大节庆、敏感时期,越级上访现象更为突出,“稳控”压力较大。

  为了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去年8月,三门峡市市委常委会决定,在全市实行领导干部挂牌接访和接访公示制度。这在全国也属首次。

  挂牌接访,就是把市、县、乡领导干部的照片、姓名、职务、分管工作等在各级接访大厅公布,来访人像在医院挂号看病一样,点名选择接访领导。对有特殊情况不能现场接访的,实行预约接访或委托接访。接访公示,就是把市县两级四大班子领导的接访安排提前在当地新闻媒体公布,保证市级每周有领导接访,县级每天有领导接访。为确保接访效果,涉案的责任单位、掌握政策的职能部门、信访群众“三方”面对面陈述事情原委,弄清政策规定,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见。

  刚开始,上访群众比较多,有的市领导从早忙到晚,一天接访近百人、涉案50多起。随着挂牌接访制度的坚持落实,群众上访量逐渐减少。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74个乡镇(街道)、市县两级政法信访部门全部推广了这两项制度,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挂牌接访460余人,接访公示的市级领导24人、县级领导180余人,接访1330余起1978人,95%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挂牌接访和接访公示,进一步畅通了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推进了上访问题的解决。接访的领导感到,接访的“事儿”都是分管范围内的事情,便于处理。上访群众普遍反映,领导好见了,事情好办了,不用越级上访了。2011年,全市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幅度全省第一,受到国家信访局领导的称赞,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旁观者言

  接访大厅是干部“考场”

  李强

  三门峡的“挂牌接访”,给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一:上访群众有了自主选择权。挂牌接访制度,把选择权交给了群众,上访群众可以点名选择接访领导,面对面、零距离地和领导说事,化解了上访群众“想见领导却见不到”的怨气。过去是群众反映问题找不到人,找到了人又不是分管领导,白白浪费了时间;现在是群众反映问题想找哪个领导找哪个领导,麻烦的是领导,方便的是群众,群众从心里感到气顺、不窝火。

  启示二:领导受到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接访公示制度,把领导的接访时间提前在新闻媒体公布,使领导置于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之下,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接访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是亲民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否认真接待上访群众、努力回应群众的诉求,群众看得最清楚。上访群众可以选择接访领导反映利益诉求,避免了盲目上访,减少了越级上访。

  启示三: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较好解决。领导干部接访时,通过“三方会审”的办法,有时律师也参与,便于说清事理、弄清原委。领导干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当场拍板,有实际困难的积极帮扶救助,要求过高的进行思想教育。对于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点名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跟踪督办制和责任追究制“四项制度”,跟踪问效,确保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较好地维护了群众权益。

  启示四: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挂牌接访和接访公示,把领导干部推到接访第一线。进入接访大厅就等于进了“考场”,群众难题、干部作答,直接检验领导干部的作风和能力。如果没有真心为民的态度,没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没有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就化解不了矛盾,群众就会不满意。这种“倒逼机制”,让各级领导干部感到了压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了能力。

  当然, 挂牌接访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比如,“接访”中群众都愿意点“一把手”,这就需要进一步解决“一把手”接访压力过大的问题。接访中遇到群众、管理者、专家三方意见不一致怎么办?这些问题还要从实践中找到最佳答案。

【编辑:邓永胜】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