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环境公益诉讼的民间探索 缺乏法律支撑致起诉难(2)

2012年02月27日 10:4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马勇表示,从司法实践看,公益诉讼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法律对原告资格的限制。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据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实践中,大量公益诉讼案件因为法院认定原告与案件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不予立案或被驳回起诉。”马勇说,法律无明文规定,就完全取决于法院本身的创新程度。

  2011年10月,全国人大公布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首次增加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关机关和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在马勇看来,由民间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相对客观中立,也有动力和热情,一些规模较大的民间组织有专业团队,能从法律和专业层面上把握做好,多管齐下将问题解决。

  在地方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民间环保组织成功提起诉讼。2011年10月,云南省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自然之友”等民间环保组织就曲靖铬渣污染事件提起的公益诉讼,这是国内首例由草根环保组织提起且得到受理的环境公益诉讼。

  2011年7月,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意见,明确提起环境公益诉讼6大主体,包括检察院、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成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从事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法人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公民。

  2011年12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也出台意见规定,公益性社会团体可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还有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社会团体众多,发育不太成熟,情况复杂、良莠不齐,有必要对可以提起诉讼的社会团体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限制,这种限制可以通过民诉法直接由立法机关加以规定,也可以借鉴日本等国的做法,由立法者授权有关行政机关认定符合起诉条件的社会团体,定期公布、定期更换。

  “理直气壮地通过司法维权”

  在环保组织中,环保部主管的中华环保联合会在近几年也只成功诉讼了5起案件。

  曾晓东坦承,在众多的案例中,他们选择介入并提起公益诉讼有多个条件:前期对案件作预判,评估案件的“胜算”,前提是证据确凿、事实可靠、法理依据充分;其次,他们会尽量选择有环保法庭的法院提起诉讼。

  马勇介绍,在由其他民间组织获得公益诉讼胜诉的案例中,也都是在设立环保法庭的法院。

  由于在业内的地位与影响力,2010年,中华环保联合会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支持,双方共同设计了“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及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项目,由联合国民主基金提供资金,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中华环保联合会是项目的执行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项目经理谷青对本刊记者介绍,“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及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项目参与方还包括环境保护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方的环保社会组织、倡导环境保护和公益诉讼的学者律师和普通的民众,“我们非常希望搭建起政府,公民社会和研究机构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平台。”

  为促进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近年来马勇还不断呼吁建立相应的公益基金。中华环保联合会起诉贵阳市定扒造纸厂水污染侵权纠纷时,便向贵阳市环境保护基金会提出污水检测费申请,基金会根据法庭意见先行垫付。

  随后,基金资助制度逐渐形成。2011年3月,贵阳市中院出台相关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如果存在资金困难,例如评估费、鉴定费等,可以申请公益基金援助。同年9月,海南省高院与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海南省省级环境公益诉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解决当事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诉讼费用的预交和负担问题。

  关于环境公益诉讼,马勇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国家层面立法将民间组织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能理直气壮地通过司法维权”。

  谷青介绍,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在国外有先例可循。如美国在197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中规定,任何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环境保护诉讼,无需证明其利益是否受到损害。

  谷青说,环境保护不仅仅是通过科技力量开发新能源新技术,更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解决那些行政手段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环境公益诉讼把很多发展援助的领域都结合了起来,如促进环境保护,促进公众参与,促进治理和法治。□李俊杰

【编辑:吴博】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