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毒警察冲在最前中枪牺牲 家境清贫借债完成学业 (2)
家庭生活:
不敢和家人一起上街
柯占军毕业后分配到西双版纳州公安局,从那以后,他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了儿子,现在陶云英真的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
柯占军去世后,柯占军大哥曾主动要求也要当缉毒警察,陶云英一听就受不了,哭着说:“我就你一个儿子了。再也不要去缉毒了。”
丈夫的离开,让柯占军的妻子林月洁完全不知所措。家人叫她阿洁,今年23岁的她和柯占军相识快两年,2011年9月30日结婚。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五天,发生“10·05”湄公河惨案,还没休上婚假的柯占军被派往泰国清盛执行武装护航任务。完成任务没多久又被派往广东、湖南、福建等地追捕“清网行动”网上在逃毒犯,一去就是40多天。两个人婚后在一起的时候不超过20天。
结婚以后,在一起的时间虽少,但是他们每天都会找机会打好几个电话,他们自己开玩笑说:“人家结婚都不怎么打电话了,可我们一天都要打好几个,好像要谈一辈子恋爱一样。”
在不久前柯占军到广东执行任务时,在珠海第一次见到海,在电话里他说海边的夜景很漂亮。但柯占军拍的海景照片没有发送成功,就跟阿洁说回来就带她去看海,现在也无法实现了。
一位熟悉缉毒警察的老兵说:“我们研究毒贩,毒贩也会研究我们的。缉毒警察的压力很大,他们不会说到哪里,去干什么,要家里人不和陌生人打交道,不要告诉别人家里人是做什么的。他们要完成任务,还怕累及家人。为避免被毒贩盯上,往往都是不敢和家人一起上街。”
缉毒工作:
常年在外扮演各种角色
柯占军的生命和中国专业缉毒队伍的历程是几乎重合的。柯占军出生后的一年,1982年,新中国第一支专业缉毒队伍在云南诞生,率先在全国开始了禁毒战争。最早的队伍共有1000人。这支队伍由1000人发展到数千人,30年来,云南禁毒战场上,在职病故6人,壮烈牺牲27人,光荣负伤50人。
2010年,西双版纳州公安局根据新的禁毒形势,决定在全州范围内抽调年轻精干、业务能力强的民警充实到禁毒队伍,柯占军也是在那时候被选中调到了州禁毒支队。据说柯占军被选中后欣喜若狂,称可以干上自己最爱的禁毒工作了。2011年12月29日,他被任命为情报大队副大队长。
公安系统内部对缉毒警察有个半开玩笑的总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熬夜、特别能喝酒。”
柯占军所在的支队现有34名缉毒警察。常年在支队办公室的缉毒警察人数不到三分之一。由于贩毒案件都是通过线索去证实和抓捕,而不是案件发生后去侦破断案,所以往往需要长线作战以及跨省、跨国办案。虽然抓捕完成后,也有繁重的后续法律程序,但缉毒警察在外时间远远多于在办公室的时间。
支队的教导员张正清是柯占军生前最亲密的工作伙伴之一,在柯占军牺牲前的半年多,他们一直在一起执行任务。两人一起奋战40天,辗转三省20多个市县,把一个贩毒通缉犯抓获归案。
“都说我们不是正常人,都是精神病了,别人不睡觉的时候我们也不睡觉,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们还不睡觉,一天能睡四五个小时就心满意足,都习惯了。”
现实中的缉毒警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相对“神秘”的,而对于电视电影中表现的缉毒警察,张正清直言实在太戏剧化太抽象。
“对于缉毒警察来说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隐蔽。”他解释说:“也不可能天天都背着枪,因为会暴露,缉毒警察的工作要求一直是在首先保存住自己的前提下,搞定尽可能多的毒贩。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变色龙’。有时候做马仔,有时候做司机……”
他记得有一次他和柯占军从关系人中获得一个线索,说边境上有人持有毒品,正在联系人想出手。凌晨两点,他和柯占军两个人开着车前往那个村寨,到了寨子口,又黑又安静,安静得可怕,只能偶尔听到几声狗叫。
线人引着他们开车过一条长长的弯曲小路,一路颠簸到了一个简陋的平房跟前。屋内点着一盏小油灯,“表面上风平浪静,但那时只要露出一点破绽,毒贩就会杀人灭口,销毁毒品。”
那时,柯占军要做的是让对方相信他是要买毒品的老板,然后他们才能摸清对方是不是持有毒品,持有多少毒品。
情况是掌握了,但是等他们的车开出村寨以后却吓得一身虚汗,因为突然发现在车前座靠背后面,就放着一份云南省公安厅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强某项缉毒工作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