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4成人赞同引入外部监督治公车“奢侈病”
领导今后都用国产车?
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近日公布了《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并指出,按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汽车行业第三方机构的技术经济专家,组成《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评审专家组。专家组通过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查和车型性价比指数计算,形成了《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查阅目录征求意见稿可以发现,进入名单的412款公务车全部为国产自主品牌车型,人们熟悉的奥迪、奔驰、丰田越野等高档公务车型由于属外资或合资企业生产而落选。对此,本报视点新闻部和搜狐网联合进行了在线调查。
大多数人对公车使用现状不满
记者注意到,目录所列412款候选车型,均为自主品牌产品,包括上汽、东风、一汽、广汽、奇瑞、江淮、比亚迪、吉利、长安、华晨、力帆、长城等主流自主品牌阵营,覆盖了汽柴油轿车、多功能乘用车、越野车和新能源轿车四大类。
在回答问题“你对目前公车使用现状怎么看”时,有45.42%的人认为“价值太高,豪华公车进口公车比比皆是”,有54.08%的人认为,“违规使用,公车私用十分常见”,还有0.51%的人认为“比较规范,基本上按照有关规定使用”。
由于目前大多数人对我国公车使用现状不满,近年来随着公车改革的日益深入,有关规定也愈发严格。
去年11月,工信部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明确规定进入目录的轿车需满足“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以中高级车为例,目前合资品牌大部分产品价格区间在18万元以上,自主品牌的同类产品一般在15万元左右。
因此,在目录所列的汽柴油轿车分类中,全部为排量低于(等于)1.8L的车型,绝大部分为1.5L或1.6L小排量车型,仅有少量是上汽、广汽、华晨等企业旗下的1.8L车型。
按照细则的定义,公务用车是指党政机关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分为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这部分车辆在公车保有量中占比很大。
事实上,早在2009年年初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即提出,从2009年开始,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务用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
但由于缺乏执行细则,上述鼓励采购自主品牌的政策,长期以来几为一纸空文。
一位被调查者在地方税务部门工作,在得知关于公车使用自主品牌的相关规定后觉得不太能够理解,他对记者说:“这样的规定能否得到执行很难说。领导也有个面子问题,牌子不行的车开出去了,觉得有损面子。尤其是到了开会的时候,各个单位的头头脑脑之间心里肯定也有个比较。再说了,如果没有人去严格地查,又有哪个领导不愿意坐好车呢?”
7成多人担忧目录能否落实
这样一份目录能否真正治愈目前公车使用中的“奢侈病”?多位受访者都向记者表示,“还很难说”。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三公消费”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居首。2011年,88家中央单位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达到了384391.2万元,约占“三公”总预算额632398.7万元的60.7%。此外,全国的超编配车率达到50%以上。
一位被调查者告诉记者:“单位新上任领导,一来就先买了两辆车。一辆是轿车,奥迪的,在市里面开,还有一辆越野,大众的,这叫‘下乡车’。另外,又花了好几万块钱把两辆车都装修了一遍。要领导不坐好车,难啊。”
还有一位被调查者认为,两辆车不足为奇。“我们单位的领导常备有三辆车。除了轿车和越野车之外,还有一辆七人座的商务车。这车用来干什么?周末拉着全家人出去玩。”
很显然,目前公车使用中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在回答问题“你认为公车使用不规范主要危害在哪里”时,有35.81%的人认为“是以权谋私的一种表现”,有16.72%的人认为“在政府内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还有47.89%的人认为“滋生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
对于此次目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中国的公务车采购以前追求豪华或者超标准的配备,盲目追求外资品牌,有负面影响。指定公务车的采购标准,并将自主品牌列入其中,可以扭转现在公务车消费当中的不正之风。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向记者分析,这些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将公车问题当作反腐败的问题来抓,但是很少有因为公车问题而被处理的官员,也没有哪个官员因为公车问题而丧失升迁的机会。
“尽管有这样那样关于公车的规定,但财政支出的决策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公务用车的标准、公务用车的支出水平等,基本上都由用车者说了算。即使有一些纪律约束,基本上也是软约束。”毛寿龙说。
在回答问题“对于限制公车使用自主品牌的规定你怎么看”时,有37.42%的人认为,“规定是好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执行”,有20.05%的人认为“应该进一步细化有关规定,对于自主品牌的公车同样应严格规范”,还有42.55%的人认为“应该有相关的问责规定和监督体系出台”。
半数人看重治理公车背后权力
记者了解到,很早以前,我国的公车改革就已经启动了,但至今效果不佳,各地鲜见成功案例。
在回答问题“从哪方面入手治理公车才能发挥切实效果”时,有53.03%的人认为“治理公车的本质依然在于治理公车背后的权力”,有7.51%的人认为“治理公车的关键在于真正落实现有的规定”,还有39.48%的人认为“治理公车最重要的是引入有效的外部监督”。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王敬波也赞成引入外部监督体系的做法,她向记者分析:“这些年的公车改革主要是靠政府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但现实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很多人都是现有公车制度的受益者。如果政府部门内部的一项改革,遭到系统内部极大多数人的反对或是不配合,改革是很难推行的,自我约束也会没有动力。因此要启动一个更强大的外部监督体系。”
毛寿龙则认为,往往监督的人处于权力的弱势,而坐公车的人一般比较强势。因此治理公车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建立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实现权力平衡、推动信息的公开。本报记者杜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