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美女老板跑路背后:当地民间融资成热门生意(2)
![](http://i3.chinanews.com/2011/news/images/1.png)
15%和40%的诱惑
常熟的民间资本很发达。常熟农商行行长助理黄勇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常熟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展乡镇经济,民营企业发展很快。
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近4年来常熟净增7659家私营企业,私营经济注册资本净增424.27亿元,累计总额888.15亿元。
另一个被政府和金融机构认可的数字是,常熟目前约有1.9万户企业和近7万工商户。
海虞北路是常熟的主干道,本报记者看到,这里有外资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分行,还有不少担保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
今年2月,该市金融办负责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常熟共有19家银行,8家小额贷款中心,7家融资类担保公司。
但老板之间的短期借款行为很常见。
一位当地知名企业家告诉本报记者,有一次他急需用钱,但价值亿元的房产到银行做抵押,只贷出几千万元。他靠着在当地的名声,“打了一早上电话,借了朋友们的四五千万元,渡过难关,之后很快还了。”
近几年,民间融资成了一个热门“生意”,而且融资成本越来越高。
一位银行业人士发现,“这两年饭桌上说起借款,谈30%、40%利润的人越来越多。”
一位老板告诉记者,近一年,尤其近半年来,“几乎天天都有人找上门来,游说我开小额贷款公司。”
一位从事民间借贷生意的小伙子表示,市场上那些拿出来放贷的钱里,有些是实体企业的自有资金,有些是从银行贷出来再拿到市场上放贷的,还有些干脆是拆借来的。这一行,“投入越大,赚得越多。”
当地一位轻纺业老板表示,近年来员工待遇越来越规范,“以前的利润不少都是从员工创造的价值里克扣出来的,现在能赚到的越来越少。”
他估算,目前当地劳动密集型的实体企业利润率只有10%到15%。而市场上通行的借贷利息达到30%到40%,很多人难以抵挡“以钱生钱”的诱惑。
在这股热潮中,顾春芳向较熟的朋友借钱,并提供高额利息的行为并不奇怪。
疯狂的民间金融市场
今年2月,常熟鲤鱼门酒店老板周思扬“跑路”,去年11月,常熟常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顾冠华跳楼。
有人在当地论坛上问,常熟怎么了?还有人担忧,民间借贷和金融监管的规范问题。
当地政府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在常熟,像周思扬、顾春芳这样的只是绝少数,并不代表当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状态,他们出事更不意味着金融环境出现了波动。
在黄勇斌看来,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引导下,企业在银行贷款“不算难”。“随便走到一个商户家去问他,几乎都在银行有贷款。”他认为,说企业“贷不到款”是不切实际的,“在农商行,甚至有无抵押贷款”,但企业可能存在“贷到的款不够用”等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贷款简便,“钱多了,有企业把从银行贷出来的钱拿去民间放贷。”
实际上,在银行放贷、担保公司和民间借贷等多重金融关系中,一些“怪事”出现了。
据顾春芳的朋友回忆,有天早上顾春芳打来电话称,常熟市一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主动找她,要借给她2000万元,条件是五家联保,需要借用这位朋友家工厂的公章。
这类“连坐”式的担保,本意在降低放贷门槛,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当时顾春芳的这位朋友担心,“我家的厂不值400万元,能贷到钱吗?”但顾春芳称,这笔钱是小额贷款公司要借给她的,五家联保只是做个样子,走个程序。“现在顾春芳‘跑路’了,抵押的是我的厂,如果另外几个联保的公司赖账,我要付2000万元的债务,那可是倾家荡产啊!”
本报记者联系到这家小额贷款公司的总经理。他表示顾春芳确实有家公司有400万元贷款。提到联保一事,他说,相关情况已汇总到调查组处理。
还有人遭遇了更糟心的事。一位借款人因着急讨要一笔利息为25%的债务,找到“债务代理人”李某向顾春芳催债。结果李某和顾春芳达成协议,以32%的利息向顾春芳要钱,顾春芳同意了。
此后李某不急着催债,顾春芳也不急着还钱。每个月李某把几万元利息给债主,自己坐享“7%”的差价,这种畸形的状况持续了好几个月,债主忧心如焚,顾春芳能拖就拖,倒是中间人白白“喝蜜糖”。
在常熟市海虞北路上一座装修豪华的大楼里,就有民间借贷者在此“办公”。
有些公司虽然放着电脑等杂物,但往来的客户谈的多是钱的“周转”问题。
一位在民间借贷公司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告诉本报记者,此地民间借贷流行好几年了,这两年进入高峰,年利息40%或60%是很常见的,“90%的也有。”
由于利息数额巨大,这些借款很少按年算利息,多按月息计算。常见的如月息8分,也就是借10000元每个月利息800元。
这类“财务管理”也叫“放水”,就是放高利贷。
上述人士称,不需要靠威胁、敲诈等方法来确保“放”出去的钱安全回来,“这个圈子大家都比较熟,大家都是有朋友介绍来的,放出去的钱多在5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很多也是放给做生意的人。”
他表示,在银行放贷需要抵押,比如一件价值100万元的抵押物,能放出70万元就不错了,如果是押给小额贷款公司,可能放出80万元或90万元。要是在民间借贷圈子里,放出95万元也没问题,“放出的钱越多,利息越高”。
这位从事“财务管理”的人是个80后。在他看来,年轻人从事这一行就是想要快点挣钱,他经手的业务,只有两成有抵押或担保。“以钱生钱,是最快、最刺激的新观念。”(记者 白雪)
>相关新闻:
>法治新闻精选:
![](http://i6.chinanews.com/2011/news/images/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