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羊城晚报:别把贪官以“潜规则”自辩当笑话

2012年06月02日 15:45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4月16日,山东德州民政局原局长刘治温因贪污受贿164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3年。刘治温在庭审中自辩称:“这些年来,我严于律己,从没有过贪污的想法。社会福利中心工程投资2.4亿多元,按潜规则,我应该发大财,但我收了熟人送到家里的几笔钱,就是想占点小便宜。”(5月31日《检察日报》)

  贪官的自我辩护看过不少,但如此理直气壮以“潜规则”自辩的,还真是不多见。那么,刘治温口中的这点“小便宜”到底是多少呢———经查明,在社会福利中心工程建设期间,刘治温非法收受工程承包商、工程供货商贿赂累计164万元。100多万元巨款,在刘治温看来不过是占了点“小便宜”,真不知道他所谓“应该发大财”是个怎样的概念,“潜规则”的无穷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潜规则”最大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人人都能感知得到。在这样一种各行其是、彼此秘而不宣的混沌背景中,“潜规则”不仅是既得利益者自觉遵守并极力维护的,同时也是所有人自欺欺人的麻醉剂———因为“潜规则”上不得台面,因此不仅没有下限,更没有上限,无论自己在见不得光的交易中攫取了多少利益,总能够找出比自己更甚的比较对象,甚至哪怕只是出于对“潜规则”上限一种想象。刘治温以此自辩落得贻笑大方,但这未尝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而像他一样并不服气的贪官似乎并不鲜见。

  原江西省赣州市公路局局长李国蔚在被查处后说:“我犯这些事,是因为社会风气不好。查到了我,算我运气不好。”这句话曾被人戏称为贪官的名言。此后,“运气说”在贪官庭审现场时有耳闻,当他们将“潜规则”奉为处事准则,时时试探其上限的时候,怎能不将自己的偶然落马视为运气不佳?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被理直气壮地搬上了庭审现场,与其说这是一个荒诞的笑话,毋宁说这对应着一种沉重的现实。

  时至今日,“潜规则”一词在很多行业都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事关公众利益的诸多领域,都依稀可见“潜规则”的影子。与“潜规则”大行其道相对应,则是“元规则”的缺失以及“明规则”的乏力。也就是说,面对“潜规则”的蔓延,我们要么缺少明确规范的“元规则”,要么缺少严格规范的“明规则”。仅以刘治温为例,其私设小金库、任人唯亲、收取回扣红包……无一例外都是“潜规则”,这些并不高明的敛财手段,为何长期得不到监督和制止呢?当刘治温将这一切都视为理所应当,他甚至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幻化为“潜规则”的批判者和揭露者,这样的场景不免令人哑然失笑。

  “潜规则”有多强大,就对应着“明规则”有多孱弱。如果制度反腐能够得以强有力执行,如果权力能够得到有效制约,也许会少一些“小偷反腐”、“情妇反腐”的离奇故事出现,庭审现场或许会少一些“运气不好”的自怨自叹。反之,如果“明规则”无法将掌握权力者置于有效监督的阳光下,恐怕很难制止他们沉迷于阴暗的“潜规则”不能自拔。从这种意义上看,落马贪官以“潜规则”自辩,委实不应该只是当做一个笑话来看。

【编辑:张尚初】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