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别给贪腐官员贴上“80后”标签
肖明辉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6年前从外地引进来琼。曾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授予“洋浦十大杰出青年”和“海南青年五四奖章”。短短两年时间,肖明辉就坐上了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副局长的位子。就是这样一位被大家认为“前途不可限量”的“80后”年轻人,却因涉嫌受贿上千万元被逮捕。近日,肖明辉受贿千万元一案在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7月18日《法制日报》)
的确,肖明辉受贿案非常具有典型意义。从曾经前途无量的年轻干部,到堕落为一名千万级的巨贪,肖明辉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毫无疑问,清华硕士,80后,杰出青年……因为这诸多的闪光点和特质,不仅让肖明辉一案从众多的贪腐事件中脱颖而出,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也让人们对他的经历多了一层感慨和反思。
然而,我非常反感这种动不动就给人贴标签的做法。这不仅因为,肖明辉只能代表他自己,把单纯的个体事件上升到某个群体的高度,有污名化“80后”群体之嫌,还因为“80后”、“清华硕士”这些标签其实与肖明辉的贪腐行为毫无关系,过于放大和渲染这些标签,对于剖析当下的腐败现实,很可能适得其反。
给肖明辉贴上“80后”或者“清华硕士”的标签,刻意表达的,或者说给受众的直接感受是,官员腐败的高学历化和年轻化。事实真的如此吗?非也。从报道中可以看到,肖明辉的腐化过程,有自己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在其能力越来越重视,权力越来越大,职位越来越重要的时候,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却没有跟上,以至于在面对巨额金钱的诱惑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见,在肖的腐化过程中,学历没有原罪,年龄也没有原罪。
对于腐败,我们曾经有“59岁现象”的说法,意思是说干部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会有一种“权力不用,过期作废”的焦虑感,从而产生捞一把就走的冲动;后来又有所谓的“39岁现象”,说这个年纪的干部胆子比较大,面临的诱惑又比较多,更易发生腐败;后来,又有了“26岁现象”……这些,作为研究课题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用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就多少显得有些呆板甚至幼稚了。其实所有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一种现象,除了法律和制度,没有什么是靠得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官员身上都应该贴一张“预防腐败”标签,需要严密的制度加以防范。
肖明辉曾经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有为青年:清华硕士毕业,本有许多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但他积极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放弃了大都市优越的条件到地方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他兢兢业业,能力逐渐得到认可,先后获得“杰出青年”、“海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呈现无限可能的时候,肖明辉却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显然,真正值得反思的,不是肖明辉身上的“80后”标签,而是缺乏约束的成长过程具有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各种可能性,它能使一个有为青年堕落为一个腐败分子,能使一个天使变成赌徒。(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