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反腐高招频出 “官以为常”腐败现象明显减少(2)
牢牢抓住重要节点 曝光典型改风气
八项规定公布之后,中央在不断发出节日禁令之际,针对禁令效果,亦在摸索一套,发出禁令、举报曝光、通报处理、强化执纪的节日反腐“套路”。
去年9月初,中央的“月饼禁令”发出后不久,中央纪委网站公布了“两节”不正之风举报电话、邮箱等。同年11月,在发出“贺卡禁令”不久后,中央纪委又发出“爆竹禁令”,并在网站上设置了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买赠年货节礼的举报窗口。
而在今年端午节、中秋节来临之前,中纪委的节前部署,更是首先通过搭建曝光平台,邀请民众曝光举报公款买赠粽子、月饼等送礼风。以引入群众监督震慑节日腐败。
其实,更大的震慑来自于节日期间的“点名通报”。今年“五一”前夕,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纠正“四风”监督举报直通车,从4月8日起到5月12日共分5期公布了956件违反八项规定精神案件。今年中秋前,这种以“每周通报”来震慑节日顶风违纪现象的做法得到延续。
2013年8月,中纪委建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月报制度,要求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每月报送有关数据。每月定期公布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表,目的是督促各地纪委加强对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检查,严肃查处违反“八项规定”行为,同时也是维护群众知情权与监督权重要举措。
另外,为“向全社会释放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今年,中纪委充分利用官网平台,不间断地通报相关典型案件,已有超过3000名官员被指名道姓曝光。
十八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加大执纪检查力度,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并将其纳入今年的反腐工作重点。
“点名曝光另一层意义是,对那些想收买权力的人说,看到这个干部因为被曝光处理了,从潜力股变成垃圾股,也就不会花大功夫去收买了,反而能挽救有可能犯更大错误的干部。”反腐理论研究专家、《求是》杂志研究员黄苇町表示。
据中纪委监察部官网数字统计,截至9月30日,2014年全国已查处37370件违反八项规定精神案件,涉及51235人,有15494人受处分。与截至2013年底的情况比,今年受党政纪处分人数翻了一倍。
夯实发展基础 从治标走向治本
在如何推行反腐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问题上,王岐山指出,目前是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那么,何谓治本?治本的要求,就是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使得官员不仅“不敢腐”,而且“不能腐”“不易腐”,将来还要做到“不想腐”。
持续高压反腐不仅净化政治生态,更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反腐问题专家李永忠认为,腐败与利益集团的膨胀固化如影相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拦路虎”。只有彻底反腐,才能为改革深入进行扫除障碍、铺平道路。
法治是腐败的天敌。梳理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字里行间体现出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为扎紧权力的笼子提供了刚性的法治力量,将推动制度反腐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不难看出,这些举措有的是为防止徇私枉法打上坚实的“补丁”,有的旨在堵住权力寻租的出入口,有的则是吸取经验教训,填补以往的监管空白。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增强了制度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备了制衡权力、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制度体系。
如果说中央一系列反腐组合拳,形成了“不敢腐”的心理效应,那么四中全会则进一步夯实了“不能腐”的制度基础。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思想。四中全会直面社会复杂尖锐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在制度反腐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在打造清廉中国的进程中立下了新的法治里程碑。
此外,新一轮反腐对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正面效应逐渐显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近日表示,改革需要高效、诚实的官僚系统。从长期看,中国正在进行的反腐风暴有利于推进改革,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会更加健康,增长前景也更好。多家国际机构近期纷纷调高了中国经济预期。英国巴克莱银行将中国经济全年增速预期从7.2%上调至7.4%,法国兴业银行由6.9%上调至7.1%,日本野村证券由7.4%上调至7.5%。
专家认为,只有持续推动反腐,更加廉洁的政府行为、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更加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能早日实现,而这必将极大激发经济体的内生活力,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真正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更广泛的群众。(半月谈网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瞭望、新京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