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方8月初公布,上半年本地家庭暴力案件逾7100宗,比去年同期上升5.3%。当中75%属轻微事件,总体态势与以往差别不大。但新移民家庭家暴比例居高不下,除了妇女、儿童等传统弱势群体,男性受害人比例也在持续上升,凡此种种,都不容乐观。
新移民家暴比例高
从内地来港的王小姐与本地丈夫已结婚多年。她不满丈夫滥赌成性而倾家荡产,每月靠领取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过日子,夫妻两人为家计争吵不绝。身单力弱的她和儿子一道沦为丈夫的“出气筒”,甚至被挥刀威吓。不堪其扰的她向香港社会福利署求助,转到了家暴救助机构“和谐之家”。
这不由让人想起香港导演许鞍华拍摄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影片以2004年发生在天水围的一宗家庭伦常惨案为背景,讲述从四川到深圳打工的王晓玲遇上香港人李森后相爱并结婚生女,后来辗转到天水围生活。但两人之间源于地域、年龄和性格差别的矛盾越来越深,终于酿成一家4口惨死的家庭悲剧……
近年来港人与内地人结婚的逐年增多,但此类港人家庭暴力案件数量也不断上升。有社会福利署的官员指出,70%家暴个案为香港、内地的两地婚姻。由于两地文化及价值观不同,夫妻往往会因为经济、子女教育等问题出现摩擦,甚至发生家暴行为。
香港《大公报》一项调查发现,移居香港的夫妇,出现家庭暴力的可能性比香港出生的夫妇高两倍。面对家庭暴力,缺乏经济来源的妇女往往特别无助,尤其女性新移民,在陌生环境中更是备感彷徨,自然多选择被动及忍让。受访者超过六成表示会很快做出让步,避免矛盾激化。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有五成的新移民认为,同伴侣的一些分歧是无法解决的。
妇女儿童是主要受害者
阿欣与丈夫在内地结婚后分隔两地,早前才带着女儿来香港与丈夫团聚。怎料一家人刚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她便发现丈夫性格粗鲁、控制欲强,经常要求她绝对服从,后来更提出种种不合理的性要求,不从就是暴打。她坦言,当时曾有求死的念头。
“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绝非仅是个人私事。妇女一旦受虐,她们的家庭包括子女,都会受到伤害,对社会亦会带来严重后果。”经常关注家暴问题的港人梁刘柔芬说,香港每年接获的妇女被虐个案都不少,但相信仅是冰山一角;连同不敢报告的个案,估计每年至少有十几万个家庭受影响。
香港儿童受虐情况也不容忽视。一项调查显示,17%受访中小学生曾遭遇家庭暴力。小学生林颖岚表示,曾因英文测验达不到母亲的要求被打。当时不痛,她说,明白母亲只是一时生气,但好伤心和恼怒。另一名儿童郑心翘爆料说,曾看见一名同学满手“藤条印”,她曾劝对方告诉学校的老师和社工,但对方不肯也不敢。
妇女、儿童是家暴案中最常见的受害人。但随着两性关系转变,香港男性受害人比例趋增。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香港共有796宗新举报虐待配偶个案,男性受害人占总个案15.2%,比2002年的7%增加逾1倍,反映女性施虐者有上升趋势。
辅导计划预防为主
自从2004年天水围惨案后,香港社会普遍对家暴问题展开反思。特区政府积极强化打击家庭暴力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少非政府组织也与政府部门通力合作,提供各种救助服务。上文提到的王小姐和阿欣最终都是在家暴救助机构的协助下重获新生的。
全港现有5间庇护中心,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260个临时宿位及支持服务,居住期一般为两星期至3个月,特殊情况可另作安排。中心除了临时庇护外,还可提供法律支持、儿童托管等服务。
现年52岁的发哥7年前从内地来港定居,月入数千港元。但太太与两名子女3年前来港后,开支大增,影响两口子关系。加上发哥脾气暴躁,终于酿成家暴。随后他被强制要求参加施虐者辅导先导计划——“男士成长小组”。完成辅导后,家暴再没有上演过。他说:“我现在学会懂得控制脾气啦,会听太太说,忍不住便上街走走,继续打老婆只会导致妻离子散!”
针对有家暴危机的家庭和对象,社会福利署试行施虐者辅导计划至今,成效显著。今年3月份该署更进一步宣布,将每年拨款约500万港元推行“家庭暴力受害人支援计划”,为家庭暴力受害人特别是正处于司法程序的受害人提供更多服务。(王大可)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娜】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