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0月19日电 题:香港独好时代终结 与内地融合步入佳期
作者 谭休伊
“香港独好的时代已终结,”香港学者陈冠中在香港回归十周年时发出了这样的概叹。
随着国家即将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这样的概叹不会只停留在“精英”层面,而已经成为香港普罗大众之共识。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18日在北京开幕,其重头戏是审议“十二五”规划(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稿,为中国勾勒出未来五年的蓝图。
美国经济复苏后劲不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过去,香港这个易受外界影响的经济体,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定位几何?早在“十二五”规划草案尘埃落定前,高效运行的香港社会已持续“出招”,倡议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的呼声,频频现诸于香港各大报章。
为期四天的五中全会,足以影响未来五年。会议开幕前,港媒已进入“紧张”状态,走访消息人士及专家学者“拿料”,率先预告中国政策重点将从“十一五”时期的“民生五年”转为”十二五”所规划的“民富五年”。
曾跟逾30位港区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交联署提案,倡议香港积极参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兆佳,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应对“内忧外患”的基本方向,是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深度合作,抓住国家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中国市场将是全球必争之地,香港须把握未来几年的黄金时间,快速占领市场。” 刘兆佳认为,十二五时期,中国将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向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内需的蓬勃发展,给香港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不好,香港能好吗?‘中国好香港好’的观点,港人都接受了,”香港城市大学政治学讲座教授郑宇硕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在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政策中的“动作”,比“十一五”显得积极得多,游说团队随处可见。
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及市场学系教授卢永鸿则认为,外围周边疲弱,内地对香港有独特的吸引力,尤其是香港的优势产业,其“相对优势”在西方地区未必能有所显现。
香港特首在上年度《施政报告》中,主打“香港六项优势产业”,六大“组合拳”包括检测和认证、医疗服务、创新科技、文化及创意产业、环保产业以及教育服务。
刘兆佳指出,提出发展六大产业的前提一方面是这些产业在香港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另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能配合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刘兆佳话语中屡屡出现香港“配合”、“协助”国家等措辞,他认为香港必须从国家的需要和自身的优势中寻找结合点。
“‘有着数问阿公’的做法已不合时宜,必须抛弃‘短视’和‘不肯承担’,现在香港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贡献’,”卢永鸿说。他认为,香港竞争力已不具“绝对”优势,单靠一己的发展路,将非常难走。
对于香港各界给予“十二五”规划的“执着”, 卢永鸿认为,香港与内地的民间交往再频密,也只是“有阔度无深度”,必须有政策牵线,政府之间交往恒常化,才是真正“推力”。 “光有合作的‘空间’并不足够,还必须考虑合作发展的‘途径’, ”他说。
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重点建议之一,是倡议国家规划首次纳入粤港合作中最重要的分工定位,这也被认为是 “十二五”挺港政策的核心着力点之一。
“粤港合作的方向、策略既定,‘是摆在那里的’,香港到底做得有多好,才真正值得探讨,”香港城市大学政治学讲座教授郑宇硕表示,随着广东工业升级,企业进一步走出去,引资需求进一步加强,香港“仍有可为”。
对于“粤港”这块国家改革开放最早、市场化最成熟、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区”,刘兆佳认为,该区域既有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又有广东这一全国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粤港具备成为世界级经济增长极的条件;粤港组合将形成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产业集群。
距离2020年中国政府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只剩下十年。卢永鸿畅想香港迎上“政策破茧”,加速与内地融合的“黄金十年”:“未来应该过关都不用过,自由出入应该可以取代‘自由行’。” (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