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6月23日电 题:香港马头围大火反思:旧区重建的掣肘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酿成4死5命19伤的香港马头围道三级火警已过“头七”,去年同街发生的塌楼事件彷佛仍近在眼前。日前区内街坊凑钱做了法事,为死难者举行公祭,在大火中痛失怀孕妻子和两个儿子的黎学文亦到场拜祭。黎家四口本居住在火警现场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劏房”。
“劏房”或“房中房”,在香港是指一个单位被分成两个以上的独立单位,一般各有卫生间。据称此次起火的唐楼原本14个单位共劏出44间房。“劏房”、“板间房”、“笼屋”——恐怕都是香港独有的名词,还有无维修、无管理、无业主立案法团的“三无”旧楼,马头围一带唐楼多属此类。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对记者指出,现在香港大概有10万人住在“劏房”类套房,当中以少数族裔、新来港人士及低收入打工仔为主,他们未够条件申请或正轮候公共房屋。
钟剑华认为,规管“劏房”,政府处于两难之地。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近日表示,当局至今无法掌握全港“劏房”数量,但不希望一刀切取缔,因要兼顾低收入人士近市区居住的需求。
“劏房是市场的产物。” 钟剑华说,香港公共房屋政策不能完全覆盖住“劏房”的人群,同时市区不少租住房屋转作廉价旅店等,而近两年香港楼价贵连带租金升,“劏房”成为草根阶层最后的“蜗居”。
马头围111号唐楼有54年楼龄,火灾后人们发现该楼走火通道被杂物堵塞,亦存在僭建物。据统计,现时香港有近4000幢私人楼宇超过50岁“高龄”。当中,土瓜湾、大角咀、深水埗和观塘区的旧楼日久失修,建筑结构潜在风险较大,被称为亟需重建的“四大天王”。
除保障楼宇安全外,林郑月娥亦指出,旧区重建及安置原有居民是更彻底的方法。但牵扯赔偿、重置的旧区重建更是“老大难”问题。
钟剑华在旧区做过调研时发现,旧楼业权存在普遍现象:业权分散,业主孤苦年迈者有之,移居海外者有之,下落不明者有之,不仅令法团难组,亦对收楼构成重重障碍。
香港市区重建局在2001年成立正是为加快旧区重建步伐,按自负盈亏原则运作,身兼重建、修复、活化和保育等职责。
但与不断老化的旧区“赛跑”绝非易事,钟剑华认为,市建局能力实有限。“没公布就没盼望,一旦纳入重建项目就有了打算。”他说,不少业主会对所持物业待价而沽,而不愿投资维修,“这是很吊诡的状况” 。
有“收楼大王”之称的香港田生地产主席区永华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称,收购旧楼这盘生意不易做。首先过程漫长,一般要1至3年,初期资金投入大,遭遇专业“钉子户”更麻烦不断。发展商则在商言商,只钟意位于市区、面积庞大且不涉及补价的重建项目。
“任何一个尊重私有产权的地区推进旧区重建都很慢。”钟剑华说。
本是一场等待的游戏,多方在价钱上拉锯。有地产界人士预计,多起围绕旧楼的惨剧可能让政府、发展商和业主等“退一步海阔天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