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文第士街1号是座三层小洋楼,这里草木葱茏、花团锦簇。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矗立在绿茵茵的庭院里,后面衬有“天下为公”四个孙中山手书的大字,苍劲有力……这里便是澳门“国父纪念馆”。
被誉为孙中山第二故乡的澳门,是其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澳门不但是孕育辛亥革命的摇篮,也是辛亥革命思想的辐射源。这里是孙中山悬壶济世的第一站,是他走向世界的出发点;这里是孙中山运筹共和的策源地,是他临危避险的港湾,也是辛亥革命及其安置家人的大后方……
伟大人生从这里起航
澳门距孙中山老家香山县(后改为中山县)翠亨村仅37公里,是孙中山来往香港与家乡之间的必经通道。史料记载,孙中山的父亲年轻时在澳门板樟堂街做过鞋匠,孙中山从小常随父母来澳门。1878年,12岁的孙中山第一次离开故土随母亲到美国檀香山就是经澳门出发的。
1883年,17岁的孙中山往香港西医书院读书。在港学医的5年间,孙中山常来往港澳,发表反清言论,公开提出“勿敬朝廷”口号,与杨鹤龄、陈少白、尤列等人结盟,经常大胆议政。当时杨鹤龄在澳门的“杨四寇堂”成为孙中山在澳门时的重要活动地方。1892年春,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郑观应编纂的《盛世危言》,就将孙中山在澳门写的《农功》一文收入。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也是在澳门完成的。
悬壶济世的平台
1892年7月,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9月应邀到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医局首任义务医师。他是澳门第一位华人医师,开创了镜湖医院西医之先河。
其时,镜湖医院已成立21年,是一所传统的中医院。当年9月,孙中山莅临澳门,开始了其医生兼革命家的生涯。这位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不但在这里吹响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号角,也为镜湖医院带来了变革之风。他引进了西方先进医疗技术,澳门同胞从此得以分享现代医学的成果。镜湖医院当时那座古老的庙宇式建筑,而今已被多座新建的医院综合楼所取代,孙中山先生带着听诊器、身着长衫行医形象的雕像伫立在大楼前,仿佛仍关注着今天的民众……
在澳门行医期间,孙中山以医术为“入世之媒”,在救治患者疾苦的同时,仍热衷于医国事业,不畏艰辛地探求救国的真理,积极酝酿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途径。孙中山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其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早期民主革命思想和蓝图,都是在澳门期间形成的。1894年,孙中山离开澳门到海外,由一个业余革命者变成职业革命家。
孙中山一生与澳门关系密切。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9月,他就派员前往澳门荷兰园和隆街21号设立了革命机关,对外则以“乐群书社”作掩护。记者曾探访这里,而今已成为私家用地。此后,又在白鸽巢义山巷建立了通信联络点,如今这里已成为民居;1909年,同盟会澳门分会成立,地址设在澳门南湾街41号,主要任务是开展宣传活动,秘密发展组织,积极募集经费,并把开展武装斗争作为主要活动。
资料记载,澳门同胞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大为支持。辛亥革命前后,澳门同胞曾多次捐款,善款均由镜湖医院转交。
辛亥革命的大后方安置家人避风港
1895年,孙中山领导广州起义失败后来澳门避难,友人不顾当局对他的通缉将其藏匿。孙中山在澳门小住几天后坐船去了檀香山,后来他再也没有在澳门长住过,但他的家人却长居于此。
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期间,他哥哥孙眉曾在澳门风顺堂街置有一栋房子,供孙中山及其家人居住,该屋后来被毁。辛亥革命成功后,位于文第士街1号的这栋洋房,经改建成为孙中山家人长期居住的地方。其元配夫人卢慕贞、两位女儿和次女婿戴恩赛,以及哥哥孙眉,均先后在澳门病逝。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也经常由台湾来澳门,其唯一的侄儿孙昌也在澳门读书、长大。
1952年9月,在澳门生活了40年的卢慕贞病逝。1958年,卢慕贞长期居住的这间寓所被命名为“国父纪念馆”。如今,“国父纪念馆”的一楼正厅,供奉着孙中山先生的半身铜像,铜像两侧有一副“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的对联,横批为“天下为公”。纪念馆各展室内,陈设着孙中山生前照片、家具及用品。睹物思人,抚今追昔,辛亥革命的烽火硝烟,老一辈革命家拯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的一次次革命,仿佛就在人们眼前……
近年来,“国父纪念馆”内还开辟了阅览室及台湾专区,提供各类书报杂志及与台湾相关信息,以推广中华文化,加强台湾与澳门及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
遥想当年,孙中山病逝,澳门各界人士冒雨集中镜湖医院,隆重追悼孙中山。当时澳门人口只有10余万人,参加者却逾两万,澳门同胞对孙中山的深切悼念之情及爱国情怀感人至深。
如今,澳门多个地点仍冠以孙中山的名字:孙中山市政公园、孙逸仙博士大马路……澳门人民用这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孙中山的永久怀念。(记者 刘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