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联办主任:内地与香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中新网3月7日电 据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网站消息,香港中联办主任彭清华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香港代表团讨论发言时表示,香港与内地深化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对双方都有利;两地交流合作中一些问题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应客观看待;产生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应以发展的办法解决。他强调,个别摩擦事件并不涉及根本方针、制度和法律层面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两地差异,尊重两地差异,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问题。
彭清华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对港澳部分的阐述,针对性强,政策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他指出,《报告》对今年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贯穿了中央“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稳”,就是把回归15年来“一国两制”实践的成果保持住、巩固好。“进”,就是根据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谋求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把“一国两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前段时间,在两地往来中出现了个别摩擦现象,引起关注,一些人士对由此给两地交流合作带来的影响感到担忧。对两地交流合作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应该怎么看?彭清华谈了几点个人看法:
第一,内地与香港深化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对双方都有利。回归15年来,香港与内地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对两地经贸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CEPA及其8个补充协议,自由行,粤港、京港、沪港三大区域合作机制,《粤港合作框架协议》,跨境大型基建项目,支持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等一大批挺港措施。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港澳单列成章,去年李克强副总理访港期间,又代表中央政府宣布了六个方面36项政策措施,极大地消除了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中的制度性障碍,明确了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定位,为香港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香港也以自己特有的优势,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底,香港在内地的直接投资项目累计30多万个,比1997年增长近一倍;内地实际使用港资累计4662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近三倍;香港对内地的贸易依存度已超过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总和。现在,在内地就业的港人有17万多,在内地登记注册的港资法人企业超过11万家。香港制造业整体北移,不仅对内地省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起到了助推作用,也极大地拓展了香港自身的发展空间,促进了香港经济转型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提升。
现在,两地交流合作正由过去以投资、经贸为主,向经贸、文化、社会、民生合作及人才交流宽领域、全方位拓展。所有这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成为两地相互促进、共创繁荣的重要平台。
对于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香港社会总体看法正面。香港中文大学去年的多次民调显示,当受访者被问到“你希望下任特首强调香港与内地保持一定距离多些,或是强调与内地加强融合”时,认为应与内地加强融合的占六成半。香港回归以来的实践证明,不论是经济发展比较顺畅的时候还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加强两地交流合作都是抵御风险、互利共赢、谋求更大发展的推动力量。这既是香港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第二,两地交流合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应该客观看待。我认为,这些问题是在两地交流合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中国这么大,各地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不一,差异是客观存在。这种差异,不仅内地与香港之间存在,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之间同样存在,更何况香港与内地有着不同的历史境遇、文化氛围、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两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发展阶段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别。如果我们把现在香港和内地的差别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与回归前相比,就会发现这种差别已经大大缩小了。据统计,去年内地访港旅客已达到2810万人次,比1997年的236万增加了11倍。如此大规模的人员往来,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摩擦,似可不必大惊小怪。
第三,两地交流合作中产生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应该以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对两地交流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既要认真对待,又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可走回头路。内地人到香港买奶粉、买名牌、买房子,一方面拉动了香港的消费,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又拉高了物价,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港人有些抱怨完全可以理解。过去,香港人到深圳购置物业,也一度抬升了深圳的房价,市民也有一些反应,但现在这方面的抱怨明显减少了。发展中的问题还要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一是正确看待两地差异,尊重港人生活方式。最近发生的这些事情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其中一个深层原因,是部分港人在两地合作不断深化、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对自身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会否受到冲击的忧虑。许多人一方面赞成两地经济融合并从中受益,一方面又担心被同化,丧失原有价值。事实上,这种担心回归前就存在并且更加严重。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央政府做出香港社会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的郑重承诺,并通过基本法予以确认,舞照跳,马照跑,股照炒,极大地解除了港人的担忧。
他表示,回归15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得到成功落实,香港同胞对此有深切感受,国际社会也给予高度评价。应该说,两地交流中发生的个别摩擦事件,并不涉及根本方针、制度和法律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看待两地差异,尊重两地差异,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问题。我相信,这不仅是香港市民的期望,也是内地同胞的期望。内地人去香港,与去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有什么不一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看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行资本主义的香港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不同。从这个角度看,保持香港自身特色是香港的生命力之所在。
二是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理性做好疏导工作。现在内地每年有数以千万计游客到香港观光购物,香港人对此是真诚欢迎的。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候,香港的游客仍持续增长,市场畅旺,市民受惠。这固然得益于内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也尽显了香港“东方之珠”的独特魅力。我相信,没有人想把香港的大门关起来。前不久,由一内地小童在地铁进食引发的争议,借助网络迅速放大,个别人士的言论火上浇油,蔓延成了一个被广泛关注和卷入的公众事件,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这样的事情今后难免不再发生,关键是要客观看待,理性解读,积极疏导,建设性化解,不要因小失大,因噎废食。最近有自称“中国公民”的深圳网友自费在香港报纸刊登一则“香港人,谢谢你”的广告,就引起了两地民众的温馨回应和广泛共鸣。
三是创新两地合作机制,切实加强沟通协调。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两地在各领域的合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为处理两地交往中发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机制保障。随着两地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和深化,原有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因此,必须适应新的情况,不断完善和创新两地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妥善处理存在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