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动画从“大笨象”到“纸包鸡”的蜕变
中新社4月1日电 题:香港动画从“大笨象”到“纸包鸡”的蜕变
中新社记者 江家岱
“先用鸡包纸,再用纸包鸡。最后鸡包纸包纸包鸡包鸡包纸包鸡包纸包纸包鸡包鸡包纸包鸡包纸包纸包鸡包鸡包纸。”麦太的这句无厘头对白几乎成为了香港动画的代名词。殊不知早在60多年前,动画的种子已在香江萌芽。经历一个甲子的轮回,港式动画从当年的4分钟比武斗法站上了法国国际动画节的最高领奖台。面对好莱坞动画的文化入侵,香港动漫人呼吁“师夷长技”,坚持本土化创作。
日前于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香港动画60年”展览,《麦兜》动画在法国国际动画节获得的最佳长片奖座,颇为显眼。共计90余件珍贵影像藏品,通过最早的广告、动画手稿直至卡通电影分镜剧本,真实重现60年间香港动画经历的喜怒哀乐。
作为此次展览的发起者,香港动画制作人协会会长庐子英表示,据考证,1948年港产武侠片《江湖奇侠》中有4分钟比武斗法场面,一些武器如大笨象、老鼠等,就是香港最早的动画。直至1980年代,电影公司在徐克《蜀山剑侠》的影响下纷纷加入动画效果创作。
时至今日,庐子英透露,香港的本土动画工作者仅有约5000个,其中四成应用在游戏开发,其余则集中于电影特效及广告制作,涉及大投入的动画长片自“麦兜”系列达至高峰后,鲜有优秀作品问世。由于中央政府扶持创意文化产业,不少香港动画从业者近年来纷纷选择携带创意北上,不少成为了动画导演。
印尼华侨约翰辛纳维(John Z.Sinarwi)自1986年就在香港设立动画工作室,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他说:“提起香港动画,就离不开日本或者美国的技术和资源;但自从60年代的《老夫子》系列到《麦兜的故事》,都证明了香港可以用小制作取得大惊喜。”
作为香港动画界的“活化石”,约翰笑称:“很多年青人理解动画就是画公仔,其实并非如此,动画是一种传播媒介,是一个行业。真正的动画长片不仅能逗乐观众,也能揭示一个社会的人生百态,引人深思。我愿意用我的余生去推动香港动画的发展。”
如今,随着好莱坞动画中国题材的兴起,梦工厂很快将进驻内地市场。面对竞争,卢子英认为好莱坞是把双刃剑,在给本地制作带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伴随着带有美国价值观的文化入侵;若能“师夷长技”,坚持本土化的写实创作,就能事半功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