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彭清华:中央挺港惠港体现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决心

2012年06月17日 14: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香港6月17日电 (记者 邢利宇)香港回归祖国15年,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彭清华在谈及香港经济时指出,“香港能取得今天的经济成就,是香港同胞善于抓住机遇、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祖国的大力支持。”

  彭清华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作上述表示。他介绍,上世纪60年代,国家开通三趟快车,建设东深供水工程,为香港提供稳定价廉的鲜活食品和淡水供给,成为香港社会稳定和工业起飞的重要支撑。70年代石油危机,香港人心惶恐,中央政府扩大国产石油供港,雪中送炭,帮香港渡过难关。80年代内地改革开放,香港制造业北移,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奠定了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

  回归以来,中央政府应特区政府和香港社会要求,先后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和措施,全力支持香港发展,如1998年广东省和香港特区政府建立“粤港合作联席会议”机制;2003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与特区政府签署CEPA及8个补充协议,推出对原产地为香港的产品全面实行零关税、对港开放47个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允许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等重要举措;200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广东省与香港特区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港澳单独成章,进一步明确了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去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港期间,宣布了中央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促进两地合作的“36条”政策措施。这些都为两地经济合作与交流建立了制度框架,搭建了政策平台,有力地促进了香港经济发展。

  “回归15年,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如此大力度、高密度、宽范围地出台支持香港发展的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重视和对香港同胞的关怀。”彭清华强调。

  彭清华认为,中央一系列“挺港”、“惠港”措施对香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直接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如,2003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影响,香港经济陷入谷底。签署CEPA,特别是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带旺了香港人气,刺激了消费需求,拉动了就业,推动香港旅游业率先复苏,并带动整个经济回升。金融方面,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融资,支持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等,为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新机遇。

  截止2012年4月底,内地在港上市公司695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58.7%。今年1至4月,经香港银行处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达7483亿元,占同期全国总额的96.4%。

  生活保障方面,目前内地供应的猪、牛、鸡占香港市场的70%以上,大亚湾核电站向香港供电占香港社会用电量的25%。内地已成为香港最主要的生活资料和能源供应地。

  二是消除了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一些基础设施瓶颈和体制性障碍。回归以来,通过大型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布局,为构建区域现代流通网络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建立粤港、沪港、京港等区域合作机制,拓展了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这些政策措施不能简单地看作单方面的‘送礼’,它既是香港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彭清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在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港资企业在内地吸纳了数千万劳动力就业。1993年以来,内地企业通过在香港上市,累计筹资31946亿港元。2011年,两地实现贸易额2835.2亿美元,香港成为内地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

  “近年来,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呈现出新特点”,彭清华指出,与以前偏重于引进资金和项目的情况相比,现在内地省市到香港招商,洽谈服务业交流合作的多了,考察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多了,开展人才引进与培训的多了,联合进行海外推介的多了,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多了。这说明,在内地的发展中,香港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多了,扮演的角色更加丰富多彩了。

  “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既体现了中央坚决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决心和诚意,也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是利国利港、互利共赢的。”彭清华强调。(完)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