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看香港15年:两地签CEPA破“香港之死”魔咒
中新网6月19日电 台湾《联合报》今日刊发文章谈香港与内地签署CEPA这些年的成就,文章引用学者的话说,内地与香港是“鱼帮水、水帮鱼”一个正面的经验。
该文开头说,回归前后,很多人都不看好香港前景。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1995年6月底,更以“香港之死”的耸动标题为封面,预言这个英国殖民地的命运。为挽救香港经济与民众信心,在香港“回归”6周年前夕,内地与香港于2003年6月29日签署简称CEPA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内地在CEPA中承诺来年起,给予香港200余项产品零关税优惠,并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物流等18项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比外商提前。同年7月,再宣布开放内地民众“港澳自由行”。
亚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名誉总会长罗安琪说,“自由行”对当时的香港经济确有相当大的帮助,尤其是酒店、零售等旅游相关行业最明显。
CEPA与自由行让香港慢慢认识并接受,近在咫尺的“祖国”,早非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表哥到”、“表姐到”剧情中那样的穷酸、老土,而是可以成为香港实实在在的倚靠。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研究员翁海颖说,“回归”初期,香港仍然觉得自己“挺强的”,“2003年以前,谁真的在乎中国市场?”
相较于当时台湾仍纠结于与大陆的经贸关系究竟该采“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还是“积极管理、有效开放”,香港已选择转身拥抱大陆,重新学习并摸索与大陆互动的新模式,而此时的大陆经济正好进入受惠于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腾飞期。
翁海颖认为,CEPA对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为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互动建构出一个制度化平台,让双边经贸关系,即使是大陆单方面给予香港的优惠政策,也都是透过这个平台运行。翁海颖说,“这才是长长久久的安排”。
CEPA签署以来,香港与内地双方每年都会讨论并签署新的补充协议,迄今累计已签署1个框架协议、8个补充协议。透过每一次补充协议,香港主动争取内地对香港的进一步开放。
经过多年摸索,香港已愈来愈熟悉如何掌握内地带来的机会,主动争取并参与内地的经济发展与改革,香港得以稳居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正是其中一个实例。
香港台湾工商协会荣誉会长叶志钊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长期在香港金融业服务。对于香港与内地2003年后的经贸往来,叶志钊不认为是香港靠内地或内地靠香港,而是“长短互补”。
在叶志钊看来,1997年后香港努力维系其核心价值,包括法治、人才等优势,是香港得以继续扮演内地对外“桥头堡”地位的关键因素。在内地希望试点实施CEPA、自由行、人民币离岸业务等开放性措施时,“香港不做谁来做?”
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副教授叶家兴也形容,过去十年香港与内地的互动,是“鱼帮水、水帮鱼”一个比较正面的经验。
过去十年,内地在国际社会的提升有目共睹。懂得“与时俱进”的香港,正是在内地快速崛起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与策略,从而得以保持香港的竞争力不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