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15周年:在粤港企“抱团”谋转型
中新社广州7月1日电 (廖丽丽)15年前,香港企业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到内地,在制造业等行业大量投资。15年后,随着代工产业的转移,珠三角的一大批港企徘徊于十字路口,面临生存考验。
近日,记者采访多家在粤港资企业了解到,去年以来,欧美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企业经营成本快速上涨,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导致港企陷入困境。尤其是仍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主业的港企,更是叫苦连天。曾在投资设厂中意气风发的港商面对困境,开始思考如何在当前的危机下升级转型,通过创新或换代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致力于为港企与内地市场搭建桥梁的香港贸易促进会,近来频频组织香港财团到内地考察。香港贸易促进会中国司副司长唐舸向记者表示,为加速转型升级的脚步,不少港企选择“抱团”自救。
“港企其实很愿意转型升级,有品牌和无品牌的同样产品价格相差达10%至20%,拥有品牌就拥有了市场。但大部分以外贸为主的加工制造型港资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人才、资源和资金不足等问题”。唐舸说。
唐舸介绍说,珠三角历来是港资投资的热门地区,目前在广东的港资企业超过12万家。“这些港企最先是以单打独斗的形式进入广东市场,到后来,往往会选择‘抱团’来增加整体力量,以更好、更快地转型升级、创建品牌。”唐舸说,香港贸易促进会每年要组织上百个香港投资考察团前往内地考察。
“来自香港的财团在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后,如有意向,则会有多家财团集中资金投资兴业,举众人之力提高整体水平。此外,部分港企还会调整生产布局,大型港企会选择将低价产品转移至中国的中西部城市生产,而高增值和技术层次高的产品依然留在珠三角地区生产。”唐舸解释说,此举可降低港企的生产成本,同时也是其区域生产链的延伸。
唐舸告诉记者,近日,香港贸促会组织的15家香港财团就与中国西部城市贵州凯里签订了协议,投资建设“香港科技产业园”项目,涉及商住能源开发、未上市公司总部基地、休闲和创意文化、先锋信息产业园等项目。“港企要度过难关,单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互相扶持和合作,另外,政府在技能、政策、开拓市场等方面的支持也很重要。”唐舸说。
面对严峻的经营环境,广东各地也在为渡过“难关”作出努力。广东省长朱小丹近日在香港举行的中央代表团新闻发布会上,就针对在广东投资的港资企业遇到的问题,鼓励港企由出口转内销,并表示,未来将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并划拨为数可观的财政开支,帮助港企解决困难。(完)
专题:香港回归1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