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一代:香港新生力量成长足迹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站在1997年7月,多少人心生踌躇,多少人又满怀期冀。香江奔流依旧,太平山风光不减,香港回归到了中国的怀抱。
这个巨大的历史进程,孕育了新一代香港人。与以往任何一代祖上不同,他们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的青春年代,从97出发,与香港一起成长,休戚与共。 他们是1997年初入香港社会的新鲜人,在移民潮中坚定地留下来,SARS、金融危机、民主改革方面的实践——每一个人都逃脱不开的共同经历,铸就了他们共同的身份密码。 15年来,他们坚守香港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从意识上产生了“国家”的认同。他们依然勤奋,依然高效,依然敏感于法制和民主的尊严,他们更加朝气蓬勃。
他们因香港回归中国而改变,香港因他们的迅速成长而发展。
“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用艰辛努力写下不朽香江名句。”97一代,正在续写新香港的“狮子山”。
“97一代”的现实与梦想
本刊记者/刘子倩 申欣旺(发自香港)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两个月之后,回归后香港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这些学生发现,自己的毕业证书上有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董建华,而在此之前是末代港督彭定康。
这些学生努力适应着身份的变化,毕业前还在殖民地,毕业后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15年过去了, “97一代”已成为香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理想与现实中间,香港“97一代”或许有更多的发言权。在历史的节点上,他们完成人生的转身,这一代人的人生轨迹所映衬的正是香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他们身上也承载着香港这座国际都市的光荣与梦想。
冯佩乐:“97一代”的记录者
若是没有换工作,如今的冯佩乐肯定忙个不停:立法会流会,香港楼市持续走低出于职业习惯,冯佩乐还是认真看了报道,但已转行做酒店公关经理的她,仍旧怀念冲在一线采访的日子。
冯佩乐,1997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典型的“97一代”,曾在香港《东方日报》、香港有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工作,从1997年至2011年的14年间,她几乎参与了香港所有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后成为香港媒体驻内地记者,多次随领导人出访。
和冯佩乐约在上环一家咖啡厅见面,尽管客人不少,但在商业气息浓重的咖啡厅里还是能轻易认出这个曾经的同行。多年的媒体经历让她对采访者的心理颇为熟悉,记者几乎不用怎么发问,冯佩乐就会说出你想听的内容。
“这更像是情侣分手”
冯佩乐,祖籍广东,1974年出生在香港一个普通家庭。她算是移民的后代,父亲儿时偷渡到香港,成年后与母亲结婚。原本冯佩乐觉得这段历史并不光彩,可直到上了大学她才发现,班里许多同学的家庭都有类似的经历。冯佩乐出生时,香港经济发展迅猛,母亲在工厂上班,父亲做修车工。尽管家里拮据,可没读过书的父亲特别注重冯佩乐姊妹三人的教育,要求她们一定要读大学。
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的冯佩乐并未让父亲操心。1994年,她轻松地考上香港大学地理系。然而三年后的一个选修课程改变了她的命运。冯佩乐在毕业前半年参加了一个新闻记者培训班,她突然发现自己对于新闻采访和写作充满了兴趣,“感觉特别过瘾”。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她跑到《东方日报》应聘,成为一名实习记者。
令冯佩乐感到幸运的是,她入职不久便赶上了香港回归。她被派到港英政府门口采访,7月1日零时,卫兵将英国女王的标牌撤下,换上了紫荆花。“就是前后一秒钟的变化,我没有任何感觉。”冯佩乐回忆道。
和大多数“97一代”一样,冯佩乐并没有国家的概念。香港独立于内地的教育体系和文化观念,使香港人对国家意识和身份认同似乎只是一个抽象的法律概念。直到冯佩乐准备毕业出国旅行时,她才意识到申请表国籍一栏不能再写英国,而她的心情也很复杂,“这更像是情侣分手”。
香港人的主人翁意识
一年之后,冯佩乐遇到了入行以来最大的考验——亚洲金融危机。作为刚入行不久的菜鸟,面对着每天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以泪洗面的采访对象,她有些无所适从。当时,不少香港中产家庭因为之前贷款买房而酿成悲剧。冯佩乐还记得,一位丈夫因无法承受压力选择用炭火自杀,后被妻子发现而幸免。冯佩乐不知该如何发问,最后竟与这名男子一起痛哭。“经常看到自杀的消息,香港到底怎么了?”冯佩乐回忆说,人们把怨气都撒在政府身上。
不过,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香港金融市场最终化险为夷。这次事件,冯佩乐似乎第一次感受到回归的意义,至少“背靠大树好乘凉”。
虽然经济慢慢好转,可2003年SARS的到来再次考验香港。已到香港无线电视台工作的冯佩乐第一时间赶到了爆发SARS最为严重的淘大花园。当时人心惶惶,铜锣湾、尖沙咀这些商圈有如空城。“我们戴上口罩去采访,同行没有一个退缩的。”冯佩乐说。
虽然SARS很快好转,但香港经济下滑,这一年7月1日,发生了香港50万人大游行。
在此之前,6月29日,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正式签署《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的经贸安排》,冯佩乐从中读出了中央援港的信号。不久之后,内地开放香港自由行,更多的内地游客涌入香港。
“我突然感到国家的存在”
自由行开放之后,内地人和香港人整天在大街上摩肩接踵,不仅拉动了香港经济,而且相互用挑剔的眼光打量对方,反而培养起了彼此之间的自然情感。
就在这一年,冯佩乐成为香港无线电视台驻北京的记者,穿梭于京港之间,她更易掌握中央对港政策。但冯佩乐还记得,当时有20个香港团体来京反映香港的种种问题,而中央释放支持香港的信号也很明显。半年之后,几乎再也没有香港团体赴京,冯佩乐意识到,中央的援港政策起了效果。
除此之外,冯佩乐还会跟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并守在领导人下榻的酒店门口等待不可多得的提问机会。
冯佩乐发现,领导人对香港记者的态度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起初很难有机会提问,慢慢地机会多了起来,后来领导人还会主动邀请香港媒体记者到房间里采访。“这说明中央领导人对于香港越来越重视。”一次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的经历让冯佩乐颇为感动。温家宝主动走到香港记者身边,说看到香港暴雨冲毁村庄的报道,他非常担心,如香港有需要中央政府定伸援手。
另一次,冯佩乐随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新加坡,在中新两国签署合作协议的仪式上,冯佩乐的心猛地震了一下。“那一刻,我突然感到国家的存在,这在香港是感受不到的。”
如今,离开媒体圈的冯佩乐依然津津乐道于自己的记者生涯,令她难忘的是,作为“97一代”,她幸运地成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
专题:香港回归1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