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眼中的香港:“一国两制”给港无比的优势(3)
记者串场3:1997年7月1号,董建华先生就任第一任香港特首,现在他的身份是全国政协的副主席。15年的时间,他的年纪变化了,身份变化了,但是唯独不变的是他对香港始终如一的关注。
画面:1997年7月1日,董建华宣誓就职第一任香港特首
【画面定格 出人物简介】
董建华
1937年出生于上海
1997年7月-2005年3月
先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二任行政长官
【画面、同期声延续,出解说】
解说12:作为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华的就职宣誓在7月1日的凌晨,那一夜的香港几乎激动到沸腾。第二天上午,董建华和第一届特区政府其他成员正式开始了上班。而这个班一上就是7年,直到2005年3月,董建华向中央政府请求辞去香港特首的职务,但即便不再担任香港特首的职务,董建华依然关注着香港的发展。
记者:这15年来,你从一个落实者然后再去变成一个观察者,你觉得15年,一国两制,你对它的理解有没有变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董建华:第一一国两制,给了香港一个无比的优势,是我们香港的成功一个要素,另外一个,就是说香港成功最重要的后盾就是一个强大祖国,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祖国的兴旺给香港带来不知道多多少少的机遇。
记者:这种情况下,香港怎么保持自己的优势?在未来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
董建华:现在香港在高端的服务业方面,除了金融之外,还有物流,还有其它很多这个服务业方面,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方面,这确实是一个有很多的优势所在,那也正好现在是这个也是在进一步的转型的过程当中,是国家最需要的。那对香港来说,香港也好,任何城市都好,你不能说将今天的优势就自己认为明天的一定还是优势,因为这个世界在变,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就像香港就一直要判断未来我们怎么样的更好地去服务国家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怎么样走,我们有些什么地方可以为国家再建立贡献,这个我们经常要检讨的,要努力的
记者:刚才您也谈到香港的金融业,我们怎么服务于去祖国,历史形成的可能是更多的市场各方面的因素,现在要如果从服务于祖国这个角度和市场形成的地位,会有矛盾吗?
董建华:也不是矛盾,因为市场的需求一直在变,那么在这样大前提之下,纽约、伦敦也在变,我们香港怎么样去变,我觉得我们服务于祖国大陆的,那么祖国大陆的金融方面的需要是很大的,所以我反而觉得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继续可以做一个很重要的国际的金融中心。
解说13: 2008年,香港经济饱受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冲击,中央政府宣布14项支持香港的措施,包括加强人民币业务、加快两地基建、缓解港资中小企以及扩大内地服务业对香港开放等领域。香港特区政府亦积极应对,转“危”为“机”,与1997年经受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如今的香港更加成熟而从容。
记者:您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董建华:就是说我们要自己去看怎么样去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看情形,亚洲这些新兴的,几个新兴国家的经济,还有几个其它地方新兴国家的经济,虽然也受了影响,但是还是可以吧,到今天为止我们中国也面临很多挑战,欧债危机里边。
记者:董先生在面对这一次欧债风波引起的金融风暴的时候,香港可以依托内地做出什么样的回应?
董建华:我觉得国家好香港就没事了。假如说内地的经济现在走了能够保稳,这个能够增长的话,7%也好、8%也好,对香港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后盾。
记者:你就任第一任特首的时候,曾经就讲过,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经过这15年,你怎么在反过头去看自己说过这句话?
董建华:这确实这样一回事,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香港用我们自己的优势去一方面为了香港自己,一方面去支持香港和祖国一国两制,祖国的改革开放的开始吧,那么所以香港好,国家是好的,但是那个时候就可以看到,祖国假如好了,香港一定会更好的,那现在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在进行的。
解说14: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中心,到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来袭时的避风港,15年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内地也不断涌现出新的金融中心城市,香港又将如何面对竞争呢?
记者:像上海的这种定位,未来是更多的和香港之间互补的关系还是说是一种竞争的关系?
董建华:上海同香港的关系是一个竞争的关系,一方面也是一个合作的关系,比如在纽约,你看到纽约也要看到芝加哥,芝加哥是一个很大的金融中心,那一带。
记者:但是现在由于内地发展的速度很快,再来看香港,在某些程度、某些领域它的引导的功能可能是有所弱化。未来您觉得是会弱化下去,还是说香港会找到机会让自己更强化起来?
董建华:就是一直要应变这样。1997年做特首的时候我就说,这样多年来香港是,我在内地出去的惟一的桥梁,是那个时候。但是我做特首的时候开始了,已经不是这样了,深圳上海都开始了,北京也开始了,天津大的城市,在内地都是自己的桥梁,他也用不着香港。那么香港怎么去变呢?在不同的服务业里面你可以去发展去,那么还有也可以看到就是说你不但要看中国大陆,就是从日本一直下来到东盟几个国家,10+3,这13个国家加起来的经济体是一个不得了的经济体,香港在这个里边起到什么作用,再远一点其它的会变成怎么样。所以永远是往前看,往前看,因为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很多机会都是自己可以去创造的。
解说15:从1997年到2005年,在担任特首的7年时间内,董建华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刻苦的官员之一。在香港,一家著名的便利连锁店“7-11”遍布大街小巷,而香港市民曾善意地称呼董建华为“7-11”,意思是他从来都是从清晨7点工作到晚上11点。
记者:不知道您卸任后的状态是不是还是那么紧张?
董建华:关键还是工作那个时候实在太多,来不及做的。今天是不同一点,但是我的脾气就是这样,现在有的时候还是很忙,不忙的时候也去变成忙。
记者:找忙。
董建华:找忙,因为我是一个比较起得早的人。
记者:您几点起?
董建华:我大概6点以前就起来了。
记者:那冬天6点还没亮了你就起来了。
董建华:我就起来了。那么假如有空的话看书,白天我总是有很多事情在处理,在关心或者要了解,那么晚上睡觉以前,总是将所有的电视台都看一遍,因为我关心香港的事情,国家的大事,世界在发生什么事情,现在电视台都很方便了。
记者:你家能看到《新闻联播》应该。
董建华:当然看到了,7点钟,所以最重要还是好奇所有的事情去了解,去了解以后了,看看以后有什么可以去干的事情。
解说16:如今,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更加致力于推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交流,而随着香港与内地之间交往的日益密集,两地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也日益受到公众与媒体的关注。
记者:我虽然只待了20天,我觉得在语言、文化在一些很细小的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隔阂的,我不知道您怎么看?
董建华:关于这个事情文化方面的,有一些不同,第二点也因为有一些不同了,有的时候还引起一些矛盾。
记者:比如说。
董建华:报纸上、电视台都有播的有些误会,那么报道也好好多了,我是这样的感觉,我是在1947年我10岁的时候,我是上海人,到了香港以后,10月份到的,到的爸爸妈妈就送我到学校去念书,我一句广东话都不懂的,上课懂都不懂,自己觉得不习惯,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上海人,我的同学这个上海人怪怪的,所以是有一个过程的。在每一个过程当中,是要有一段适应期,因为长大的过程不同,每天的文化基础,语言都很不同的。那么我们最重要的,像我这样来到香港的,我自己最后我学到的是什么呢?多同大家接触,包容的去了解人家怎么样,我怎么样,你自己会有进步的,其它的人也都是这样的变化。
记者:这种认同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15年?
董建华:香港同祖国割裂了156年了,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过程需要有一个调整,可能会比较长的。但是我可以看到的这个15年来,的确在香港我经常说这个心的回归了,现在有没有变化,我觉得的确是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更多的人会自己知道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且觉得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主持人结束语:
香港回归15年,当我们站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看三位特首他们执政主旨的演变,我们或许可以观察到,香港的过去、今天还有未来。祝福香港!
专题:香港回归1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