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者为解决“双非”问题支招:宜“软着陆”
中新网9月5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香港教育局5日开始派发2013年“小一入学申请表”,但新界北区小学学位不足问题继续惹人关注。近十年间,“双非”(即父母双方均为非香港居民的内地居民)儿童数量急剧上升。有学者认为,法律手段解决知易行难,宜做好规划,再用“软着陆”方法解决。
“庄丰源案”结束至今超过十年,成为“双非”孕妇来港产子的根源。1999年,有香港大律师代表原诉人庄丰源的祖父庄曜诚,就“双非”庄丰源的居港权入禀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司法覆核。2001年,香港终审法院裁定父母双方并非香港居民,他们在港出生的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是为“庄丰源案” 。
据香港统计署资料,在港出生的“双非”婴儿人数由2001年的620人,增加至2011年的逾3.5万人,十年间逾17万“双非”婴儿在港出生。
自从2001年“庄丰源案” 判决后,不少“双非”儿童得到居留权定居在港,但其父母没有居留权不能长期同住,令这些“双非”家庭也出现不少问题。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社区组织干事施丽珊表示,“双非”家庭向社福机构求助不断增加,他们一般都要面对经济、家庭团聚和小孩成长的困难。
从近年“双非”婴儿出生数字可理解,未来数年“双非”学童的数字将会急增,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香港福建中学(小西湾)校长黄均瑜表示,若从教育的理念看,“双非”学童的问题是,一般“双非”家长均不在港,学校教育根本难与家长配合和沟通,若“双非”学童人数继续逐年增多,会令前线教育工作者难度增加。
据悉,部分“双非”学童都缺乏幼儿的基础教育,以致学习能力稍逊,打鼓岭岭英公立学校校长朱国强表示,前线老师最担心的是“双非”学童学习上差异,尤其是英语和广东话,老师们都要花很多心思和时间,令老师工作量加大。
上水惠州公立学校校长陈绍鸿表示,学校会于假期或课后举行课外活动,但部份“双非”学童并非居港,假期也没有褓姆车服务,他们就未能参与课外活动,损失学习机会,长远对成长和知识增长均有影响。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罗致光建议,宜用“软着陆”方法,先做好各项服务的规划,寻找可承受“双非”儿童的适当水平,再去定出“双非”婴儿出生配额,并把之逐步下调。(李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