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三位“港漂”讲述打拼生活 薪水1万出头很难生活

2012年11月19日 15:04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内地有个群体叫“北漂”,意指漂泊在北京寻求各种发展机会、希望能够闯出一番天地的外地人。香港回归15年以来,赴港求学的内地学生越来越多,不少人毕业后选择留港发展,他们也被称为“港漂”,这个群体在香港的生存状态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还有舆论建议特区政府关注这个“弱势群体”,协助他们适应在港工作和生活。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1998年,香港赛马会捐款逾1亿港元,赞助数十名内地应届高考生获全额奖学金入读香港各大学,从此开启了“港漂”之门。2001年起,香港政府允许在港就读的内地生毕业后留港工作,由此掀起了十多年的赴港留学热。截至目前,在香港就读各高校的内地学生和2001年后一直留港工作的“港漂”,大约有5万人。能从内地到香港读书,要么本身非常优秀,要么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但毕业后能否出人头地,就要看自身的努力程度和机遇了。

  电讯硕士“拼成”理财专家

  四年前到香港攻读电讯科技硕士的内地生曾宪奎,毕业后原本想找跟电讯有关的工作,但寄出一百多封求职信也没进电讯公司,反而误打误撞加入一家理财公司。他说,自己最初是个金融白痴,连恒生指数也不懂,幸好入行初期公司有课程教授香港金融产品及销售技巧。曾宪奎公司的联席董事黄慧仪透露,“开始时,曾宪奎学得很辛苦,他竟将我教他的每句全部录音,回家后一直听到会为止。”

  农村长大的曾宪奎,知道自己不懂得沟通技巧及如何打开话题,只好努力克服,多去旧同学、校友会的聚会,逼自己同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磨炼,曾宪奎通过朋友认识一位内地富豪,“我花了半年去打关系,那个客人平均每一至两周就来香港,每次我都陪他逛商场,或是帮他的小朋友家教。”努力经营半年后,终于得到回报,该富豪愿意通过曾宪奎买卖基金,投资总额数千万元,这单生意可说是他最成功的销售。曾宪奎加入公司仅两年,早前已晋升为公司联席董事,成为年薪过百万的理财顾问,也是公司首位内地人担任此职位,目前他正协助公司在深圳开设销售队。

  “虽不适应但还会坚持”

  在香港一家公关公司做公关的张小姐,能说广东话,沟通方面比大部分“港漂”要好,但香港居住环境始终让她大感困扰。她说,目前与朋友合租了一个400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约合0.09平方米)的房子,压迫的感觉令她很不习惯。

  除了住房问题,最令张小姐不大适应的是一些港人对内地人的歧视。她向《环球时报》记者举例说,公司有不少客户是赴港上市的内地公司,曾经有一家内地公司的股票表现不好,结果有香港小股东打电话来投诉。她说,“那是一位老人家,他在电话中不断用粗口骂内地人没有道德,内地又有很多东西都是造假。我身为内地人,当时听了很难受,差点哭了出来。”

  虽然工作和生活不是那么顺心,但张小姐并不打算短期内返回内地,成为“弃港”的一分子。她说,总不能一世都留在内地发展,要到外面世界闯闯,开阔眼界。但留下两三年或更长时间?是否会在香港“落地生根”?她自己也没有确切答案。

  “薪水1万出头很难负担生活”

  今年26岁的蔡乐恺是广东人,2010年从南方某知名大学毕业后,申请到了香港一家知名大学的文科硕士念新闻学。2011年毕业后,蔡乐恺找到香港一家知名媒体做记者工作,开始了在香港的打拼生涯。他接受《环球时报》记者访问时说,毕业后选择留港工作,主要是因为香港这个社会的运作效率高,法律健全,用人制度比较透明,再加上自己从小看香港电视长大,对香港社会文化有憧憬和认同感;另外也有经济上的考虑,未到香港念书之前,总听父辈说香港人工资高,“月入几万是平常的事”,因此想趁年轻在香港打拼一下。

  后来,蔡乐恺发现香港的生活并不如之前想象中的那样光鲜,他每月1万港元出头的薪水,很难负担起生活。他说,衣食住行中,除了衣服价格便宜过大陆外,食、住、行样样贵,且经常加价。“比如,我很喜欢吃公司楼下一家手撕鸡饭,但它相当于加了两次价,一次是真的提价,一次则是鸡肉减量;交通运输费也很贵,地铁过一趟海就要10元”。因为在香港生活成本太高,而工资又不见增长,他决定辞职回内地发展。

  在蔡乐恺看来,香港有很多优点,不足“也是一箩筐”: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香港的房价太高,无论租楼或者供楼,均难以负担,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必须要有自己的房产,才会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否则总感觉永远在“漂”;其次,香港近年来感觉比较“乱”,社会矛盾很多,市民不满政府管治,不满内地人来港买楼、产子,报纸电视上每天都能感到市民的怨气。

  上述三人的经历代表“港漂”的三个类型:成功型、普通型和“弃港”型。香港大学最新就业调查显示,靠着学习成绩好、个人素质高这两大优势,去年内地毕业生平均薪酬比本地生高5%至10%,这反映“港漂”虽然面对两地文化差异及不善粤语等挑战,在职场上却越来越吃香。不过,除了从商尤其是金融业,由于毕业头几年没有工作经验,大部分“港漂”只是做一些普通的工作,出人头地的是少数。根据香港《文汇报》统计,“港漂”一族愿意留下的并不算多,多达4成人在1年后即选择“弃港”。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就业总监陈秉光认为,内地生留港心态近年有变,约四五年前,吸引他们长期留港的是一张香港身份证,但现在会觉得成了港人,就得放弃内地户籍、户口及社保等国家福利,未必划算。(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张利)

【编辑:郭思远】

>港澳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