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人物)罗范椒芬:愿作香港与内地沟通的桥梁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题:罗范椒芬:愿作香港与内地沟通的桥梁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我愿意充当香港与内地的桥梁,增进双方的善意和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会议议员罗范椒芬8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随着香港与内地民众的接触增加,文化差异和利益分配的矛盾逐渐显现。“与其消极地排斥逃避,不如积极地思考如何相处。”
“梁振英特首经常提醒我们,不要再用一个孤岛的思维去想香港的发展,因为我们的腹地是整个内地大陆。”
罗范椒芬认为,现在的很多问题是在发展中出现的,避也避不了。“我们是在解决问题之中去谋发展的。”
她说,发展中总有一些不能预测的问题出现。2003年实行自由行时,大家多欢迎啊。但当放宽的省市多了,又加上一签多行,难以控制。现在有签证的人平均一年来7次,要是将来融合更密切,可能一年来10次,甚至每天都来。
她认为,香港有些人的焦虑来自各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他们看到自己的利益受影响。因为内地来的很多人很有钱,香港的珠宝、钟表等奢侈品店开得很多。有些购物区的小店、老店已经做不下去了,因为租金太贵了,一加租可能三倍四倍地加。
“怎么整个街道都是钟表店,珠宝店啊?以前卖粥的小吃店、卖土特产的商店、零食店没有了。”罗范椒芬说,香港的本土特色到哪里去了啊?
她觉得这个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香港是个自由贸易的地方,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同样是在铜锣湾最受欢迎的地方,为什么要把店面一万块租给一个面包店,而不十万块租给一个钟表店?”
罗范椒芬说,很多香港人,包括自己在内,不太喜欢到人太多的地方逛街。“我自己没兴趣看钟表、珠宝,也买不起奢侈品,有一个表就够了嘛,所以我已减少逛街。”
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完全无法解决。“香港有必要扩容,提供更多购物点,应对内地来的游客需要,同时保留香港的小区特色,满足香港人的需要。”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罗范椒芬说,她渴望和行政立法机关多沟通,多为两地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2007年离开公务员行列后,她以义工的形式服务香港与内地。在宁波,她协助惠贞书院发展英语教学,推动与境外交流;在重庆,她策划和组织为期三年的农村英语教师培训计划,帮助当地改革教学方法;在青海,她支持成长希望基金会培训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师;她还走到社会基层,参加“国际小母牛香港分会”在内地的扶贫工作。此外,她还支持香港的戒毒团体,并协助改过自新的年轻人重拾入学的机会……
她说,香港与内地原来是一家,历史原因的分割无法损害同胞间血浓于水的情怀。据她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粮食欠收,她经常帮母亲寄包裹给内地的亲友,包括猪油、干粮和衣物;60年代初,香港干旱缺水,即使国家经济依然落后,但周恩来总理毅然拨巨款兴建东深供水工程;香港回归祖国后,国家每遇天灾,如华东水灾和汶川大地震,香港民众都慷慨捐助并走到前线协助赈灾;而非典型肺炎袭港,香港经济萧条时,国家也通过开放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振兴香港经济……香港与内地人在困境中互相扶持,同舟共济。
罗范椒芬认为,现在两地要解决一些摩擦,需坚持“一国”的原则,尊重“两制”的差异,互相包容接纳,才可以和平相处,互利共赢。
她说,青年是社会的未来,解决两地矛盾,青年人的教育也很重要。她很关心青年人的教育,在其个人网站上,她从品德、坚毅、承担、诚信等十个方面,给青年人写了十封信。
“指责、谩骂,只会令嫌隙越来越深,冲突日益加剧,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相信这并非理性、善良和热爱和平的香港市民所愿意看到的。”
罗范椒芬说,她开通个人网站,向广大民众打开心扉,除了分享人生的点滴外,也希望网民给她意见,助她更好地服务国家和香港,履行全国人大代表和行政会议成员的职责。(完)
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