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漫话:《老夫子》相伴华人五十载
中新社香港3月10日电 题:幽默的开心果 《老夫子》相伴华人五十载
中新社记者 李焯龙
“我希望《老夫子》的‘幽默’会成为大众视觉上的止痛药。”香港漫画《老夫子》第二代作者王泽在香港对中新社记者说。王泽笔下的“老夫子”、“大蕃薯”、“秦先生”等漫画人物,至今陪伴香港市民,以至海外华人社区五十载。
“今日我们生活紧张,社会、世界都很需要‘幽默’来减压。”时下,长满白发,但保持轻松幽默的王泽在香港出席《老夫子》50周年派对后,道出了《老夫子》与读者的关系。
《老夫子》始于1960年代香港,其原创作者是王家禧,当时他起用长子王泽的名字作为笔名,在香港绘出一个又一个四格、六格“笑弹”。结果,其长子王泽大约20年前终当上《老夫子》的主笔,这巧合安排让两代“王泽”无缝接合。
《老夫子》描述生性爱玩的‘老夫子’和‘大番薯’乐观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两人联同其它角色不时出现惹笑的故事情节。
“老夫子”在1960年代出现,随即成为香港平民生活的“止痛药”外,也是王宅维持生计的“止痛药”。王泽说,“家父在1956年从天津迁到香港,有3个儿子,要依靠绘插画去养家,每日伏在工作桌上绘10多个小时,当时绘插画并无社会地位,所以《老夫子》的出现是为了生活。”
约20年前,王家禧年纪渐大,出现眼蒙、手震等“老人病”,创作开始不方便,修读建筑的王泽毅然负起《老夫子》的创作。王泽轻松地说,“但我不想再像家父般,创作时“单打独斗”,现在我找到数个工作伙伴,大家一起激发灵感,一起画东西,一起讨论人物动作、表情细节,开发多元化的东西,如动画、游戏等。”
“创作《老夫子》无难度。”小时候已看着老父创作的王泽说,“《老夫子》的特色是玩趣幽默、颠倒合理、没有正常,但题材生活化,随处都是,如家常便饭。如你认为很困难,只因你没有跳出这个正常、理性和规矩的世界。”
王泽笑着分享一个四格故事去解释,“有一天,‘老夫子’不遵守交通规则,冲红灯横过马路,然后有一辆跑车高速驶过,结果与‘老夫子’碰个正着。我记得,在最后一格是绘着‘老夫子’安然无恙,呆呆地冷眼看着那辆散开的跑车。”他解释,《老夫子》的创作就是无厘头(莫名其妙),把正常事情变成不正常。
“老夫子”一角是《老夫子》的灵魂,他每日头顶黑边小瓜皮帽,身穿黑色企领马甲(中央有三点白色圆点图案)、黄色长衫,下身穿上蓝色格子束脚裤,脚踏黑色功夫鞋,其幽默、市井小人物、有小聪明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在很多香港市民的眼中,“老夫子”代表着坚持、打不死和拼搏的香港精神。王泽解释,“《老夫子》的故事一直反映着香港社会。在上世纪50、60年代初,香港人生活并不舒适,大家都辛苦求存,所以当时‘老夫子’跟香港人一样辛苦工作,努力生活。后来,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进步,生活改善,‘老夫子’的生活也一起进步,始谈理想,例如想到北极探险、想坐火箭登陆月球往外太空等。”
50年来,《老夫子》呈现华人生活的底蕴与人生百态,深受台湾、东南亚、内地和美国的华人社区欢迎,并曾出版马来文、印度尼西亚文、印度文与泰文版本。王泽笑着说,“‘幽默’无国界,也没有时间的限制,历久不衰,任何人都需要幽默。”
王家禧现在老了,王泽也会老的,那‘老夫子’会有年老的一天吗?王泽肯定地说“不会”,“只要物色年轻新人继续画,‘老夫子’就会不老了。”
王泽眼泛泪光忆述一位海外读者写给他的信:这位读者是一位母亲,早年与儿子移居海外,两人都是《老夫子》的粉丝,当日离开香港也带着一箱箱《老夫子》。后来,她的儿子在当地因一次意外死去。自此,这位读者每当看着那一箱箱《老夫子》,就会忆起与儿子一起细阅《老夫子》的美好时光。
未来,王泽继续会用笔下的“老夫子”、“大蕃薯”等漫画人物,利用幽默的四格、六格漫画、嘻笑怒骂陪伴香港市民、海外华人走更多的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