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港人“疑捐”内地当反思什么
■ 观察家
对于港人“疑捐”,内地地方政府和个别慈善基金会,也应从中诚心吸取教训,因为一场赈灾的失灵,最终伤害的是灾民的切身利益。
据《人民日报》报道,香港特区立法会财务委员会,4月24日就特首梁振英提出的向四川雅安捐助1亿港元的拨款案举行会议,会议由于个别议员对于捐助意见分歧较大而流产。特区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28日表示,希望立法会尽快通过赈灾基金拨款。
一直以来,不论洪涝灾害,还是地震灾难,港人总是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人悲我苦”之人道主义情怀,以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向内地踊跃捐助,极大支持了灾后重建工作。据报道,汶川震后重建,特区政府及广大香港同胞捐赠总额近百亿港元。
今次芦山地震灾害,赈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抗捐”声音,认为“捐款没有被善用”。这些声音本属正常,但在立法会上出现如此大的波折,却属意外。正如特区政府某些官员承认,相对于之前的赈灾额,这次1亿港元对于香港而言不是“大数字”。然而,这样一个“并不大的数字”却难产,着实是个值得方方面面认真反思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看待港人“抗捐”。芦山地震灾难发生后,香港包括公众人物在内的很多港人,通过不同途径,向灾区捐款捐物,如香港自由党向芦山灾区捐赠一万桶奶粉,爱国人士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也就是说,从事实和本质上看,港人“抗捐”是假,“疑捐”却是真实存在。并且随着一些慈善负面新闻的曝光,加重了这些怀疑,在怀疑的指引下,部分港人做出一些之前不大相同的情绪判断。
其次,在“增加透明度”的要求如此普遍的环境下,内地一些地方政府及个别慈善基金会,确实在做法上与时代落后一个节拍,在出现信任危机时,未做好修复公众信任的果决行动,导致了一场公共关系“灾难”,让部分人士的“疑捐”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第三,在部分港人“疑捐”与内地被指没有“善用”的情况下,双方在信息沟通方面,并未做得很好。事实上,近年来,关于善款善用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上,内地一直在加紧努力,并就未来如何提高监督等机制问题上有了方案。假如这样努力的信息,能尽量多传递于港人,应该会少点误解,一些政客借此想捞取政治资本的空间也会被压缩。
香港特区立法会不论最终通过特首赈灾拨款案与否,都不会影响内地人对大部分港人一如既往的善心的印象。内地地方政府和个别慈善基金会,也应从中诚心吸取教训,因为一场赈灾的失灵,最终伤害的是灾民的切身利益。
□和静钧(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