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奔波 实拍深港两地跨境学童(组图)
在深港口岸,经常可以见到一群群孩子肩背书包、身穿制服,由保姆带领着通关出入境。他们被称为“跨境学童”,即生活在深圳,在香港读书,拥有香港居民身份的孩子。香港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至2013年度,1.6余万名跨境学童在港就读。跨境学童的源起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两地来往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港人跨境工作、生活,其子女在港就读,于是出现了跨境上学的现象。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两地联系更为紧密,跨境婚姻大幅增加。2006年起,赴港产子潮兴起。2009年内地孕妇在港所生婴儿3.7万人,占全港新生儿的45%。这使得居于内地而拥有香港身份的儿童数目不断增加。1990年跨境学童只有几百人,2009年增加到8000多人。跨境学童在生活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交通,平均来香港的单程交通时间都要一个小时。香港上水惠州公立学校11岁的麦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每天必须6点起床,才能保证7点到达罗湖口岸,8点准时到校上课。深港两地近年纷纷开通“学童专用通道”和“学生专用候检区域”等,力争对跨境儿童实现快速验放。
尽管如此,每天两地通关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说还是不小的挑战。一些家长表示,之所以辛苦送孩子去香港上学,一是因为小孩的香港身份在深圳只能就读价格高昂的国际学校或民办学校,而香港政府推出了幼儿园“学券制”等一系列学费补贴政策。二是因为深港两地的教学内容不同。在“跨境学童”这一特殊群体愈来愈庞大的今日,两地政府加强重视,开展更为迅速和有效的深港教育合作已成为发展趋势。 新华社记者 赵宇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