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及桥梁预警系统落后成香港海事安全隐患
香港近日接连发生两宗严重海上交通事故,反映海上安全措施仍有不足。业界认为,香港部分海域的海洋垃圾积存以及桥梁预警系统落后等问题,是造成事故的罪魁祸首。长远来看,想要杜绝此类海事安全事故,还应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多下功夫。
25日,一艘载有163名乘客由澳门驶回香港的喷射飞航“海皇星”号,当日晚途经香港大屿山西南部小鸦洲对开海面时,疑高速撞及不明漂浮物,事件造成逾120人受伤。
23日,连接香港市区及赤鱲角国际机场的青屿干线汲水门大桥,怀疑被船只撞及桥趸触动警报,须紧急封桥进行检查,导致陆路交通中断,数千名准备离港的旅客被困途中,逼爆各机场快线站。
“不明漂浮物”实际上指的是海上垃圾。香港一名资深船长表示,海上垃圾种类繁多,除了常见的塑料类废物,还包括松脱的浮波、工程地盘木材,甚至石油气罐、洗衣机、床褥及计算机屏幕等,可谓无奇不有。
该船长说,鉴于雷达难以侦测,海上垃圾一到入夜便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可谓“船只杀手”。大屿山一带水域向来是海上垃圾重灾区,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地盘垃圾随水漂流不足为奇。
曾任拖船船长10多年的海港运输业总工会成员黎先生表示,近年珠三角海洋工程多,令该区多了不少垃圾。尤其台风过后,部分工程的网缆断裂或浮桶漂走,对船只,尤其是航行时速38至45海里的高速船构成危险,例如这次出意外的喷射船“海皇星”号,速度快得像在海上飞,一旦遇上大型垃圾,会将之卷入船底,冲击力十分大,铁制物件祸害尤其大。
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今年4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香港海洋垃圾95%来自香港本地,5%来自内地,不仅影响船只安全,更危害海洋生物。
为了治理海洋垃圾,特区政府2012年成立“海岸清洁跨部门工作小组”,过去5年香港收集到的海洋垃圾量,每年一直维持约1.5万公吨。报告列出香港27个须优先处理的海洋垃圾“黑点”,当中4个位于香港至澳门高速船航道,包括大屿山分流、水口红树林、大屿山贝澳泳滩及芝麻湾牛牯湾。
香港港口交通繁忙,高速船数量多,班次频密,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近年来撞船意外频频发生,令人们心生惶恐。去年7月,香港“幸运号”撞船意外导致近70人受伤。2013年11月,由香港至澳门的喷射船“木星号”,疑在喜灵洲附近海面撞到垃圾,造成80多人受伤。2012年国庆节当晚南丫岛海难,造成39死、92伤的惨剧。可见,香港航道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
据悉,现时特区政府海事处聘请的承办商提供约70艘船只在香港水域做清理工作,但能否密集式清理海上垃圾,其成效存疑。海事专家呼吁,政府应增拨资源,在航道海域加强清理海上垃圾,并监察承办商的工作。
而汲水门大桥遭船只剧烈碰撞事件,揭开海事安全的另一隐患。特区立法会议员田北辰认为,今次事故源于趸船没有收起吊臂所致,是无心之失,但反映海事处的巡逻不足,建议有关部门可于汲水门大桥附近设传感器,探测趸船的吊臂有没有超出高度,并在出事前通知船长,以防止意外再次发生。
据悉,香港主要大桥均没防撞预警系统的保护。香港媒体报道,香港理工大学4年前开始研发桥梁防船撞智能监控系统,利用卫星定位及摄录镜头监察,若发现大船过高或偏离航道致可能撞桥即会发出预警。有立法会议员促请特区政府考虑安装类似系统,免再有大船撞桥而令交通瘫痪。
除了清扫海上垃圾,减低撞船风险,乘客普遍安全意识松懈,亦是造成海事安全问题的成因。自前年“木星号”事故后,海事处的调查报告曾提醒船只高速航行时,乘客不宜随处走动并应扣上安全带,但实际上,乘船时扣安全带的乘客寥寥无几,甚至携带的行李亦没有妥善固定。(记者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