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本月15日开工 堪称"中国第一桥"(图)——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港澳新闻
    港珠澳大桥本月15日开工 堪称"中国第一桥"(图)
2009年12月04日 07:03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港珠澳大桥海隧人工岛效果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首个动工项目是大桥通往珠海、澳门口岸的人工岛 工期三年

  大桥主体工程明年动工 目前仍在设计当中

  备受关注的港珠澳大桥开工日期终于敲定,昨日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经中央批复,港珠澳大桥首个动工项目——大桥通往珠海、澳门口岸的人工岛将于12月15日正式开工。

  港珠澳大桥启动工程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施工中标候选人公示期日前刚刚结束,由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第一航务工程局和天津航道局;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和广州航道局组成的两个联营体,分别成功中标该工程的南、北标段,总中标金额达18.35亿元人民币。

  近日,首批承建单位将相继获得海域使用权证书等批文,以及交通部的开工许可,而广东海事部门也已完成参与仪式的施工船舶办证审批,海事监管趸船今日下午将投入现场运作。

  人工岛:

  主体与珠澳衔接中心

  位于珠海拱北湾南侧的珠澳口岸人工岛,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与珠海、澳门两地的衔接中心,大桥通往珠海、澳门两地的口岸同设在该岛上,既分离设置又连接互通。该人工岛填海造地工程包括南标段与北标段的护岸工程、陆域形成工程、地基处理工程,以及交通船码头工程等。

  据中国交通建设股份公司最新披露,珠澳口岸人工岛东西宽930至960米,南北长1930米,护岸总长8000多米,填海造地总面积217.56万平方米。其填海工程主要包括护岸、陆域形成、地基处理及交通船码头等工程,预计将于今年12月15日动工。该项工程的实施,将标志着这座全球最长跨海大桥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该人工岛填海工程总工期为三年。

  据了解,首批承建单位近日将相继获得海域使用权证书等批文,以及交通部的开工许可,而广东海事部门也已完成参与仪式的施工船舶办证审批。海事监管趸船今日下午投入现场运作。

  此外,记者了解到,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要到明年才开工,目前大桥主体工程仍在设计当中。

  珠海口岸:

  或设反恐处突训练中心

  据介绍,在即将动工的人工岛上建设的珠海口岸将划分客、货车查验两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区。其中“旅检区”旅检大楼占地3.5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逾9万平方米,首层为出入境大厅,出入境同层布置,二层为综合办公区。大楼出、入境各设置旅客自助通道22条、人工查验通道44条、工作人员通道1条。

  为应对小汽车高峰时段,在“旅检区”小汽车信道与大客车信道之间,将设置目前粤港澳跨境首个专门的“小汽车随车人员验放厅”,出入境各设一个,内设旅客自助通道3条、人工验放通道5条;而在非高峰时段,小汽车乘客可直接从通道过关,无需下车。

  珠海口岸拟设入境货车、小汽车、大客车缓冲区分别达470、400、60个车位,而大客车日常上落客区在紧急情况下可提供140个车位。按边检部门要求,口岸还将设置占地1万平方米的反恐及处突训练中心、5000平方米的独立监护楼。

  位于人工岛上的澳门口岸用地约70多公顷,设计通关能力为每日11000辆、逾8万人,共设出入境查验通道152条。

  堪称“中国第一桥”

  将要建设的港珠澳大桥全长为49.968公里,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达35.578公里,其规模更将超越现时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海中桥隧主体工程及珠海接线将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时速每小时100公里。

  整个大桥造价超过720亿元人民币,由中央以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出资兴建,计划收费50年。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不仅仅只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多方面标准在中国都是首屈一指,建成将真正堪称“中国第一桥”。

  内地大桥一般使用寿命都是五六十年,杭州湾大桥主体工程提高到100年,而根据香港的标准,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是120年,也就是在120年之内能够完全满足使用功能,可以放心使用,没有计划之外的大修。

  在港珠澳大桥设计中,防撞问题也是工程研究重点。大桥设计有3个通航孔,每个可防3万吨冲击力。在海底隧道两端各建一个人工岛,在两个人工岛周围排放了石头形成斜坡,如果有船太靠近就会搁浅。

  另外还建有防撞墩,它们可防30万吨撞击。有关方面表示,建成后的大桥保证大撞不倒,中撞可修。

  根据沿海海域台风的特点,防台风也是大桥工程考虑的因素,港珠澳大桥能抗击每秒51米的风速,这相当于最大风力16级。另外,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可抗8级地震。(记者陈治家摄影报道)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