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国际新闻

澳大利亚每年300万袋鼠被虐杀 幼鼠惨遭斩首

2010年12月13日 09:48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出于商业目的每年约有300万只袋鼠被虐杀

  澳洲袋鼠肉产业真“丑陋”

  “立法保护袋鼠时,应该考虑到每只袋鼠的感受”,类似这样的观点,可能不是每位读者都能认同的。事实上,这正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动物保护观念。一种观念认为,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野生动物,主要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物种多样性,因而考虑的出发点往往是“某种动物”;而本文中的动物保护观念,则是在考虑动物保护问题时,不仅讨论“某种动物”,更开始考虑“每只动物”的境遇,将动物看作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体,给予足够的尊重。

  在澳大利亚,袋鼠肉产业的“吹鼓手”们和一些环保人士一直在号召要将更多的袋鼠肉送进千家万户的厨房。然而,他们却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这一产业背后所隐藏着的一系列严肃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是:正是澳洲现行的法律法规,不断纵容对袋鼠的“虐杀”而非猎杀,维护着袋鼠肉类制品的贸易。

  猎杀残酷 猎手冷血

  据了解,澳洲袋鼠肉产业代表着当今世界上对陆地野生动物规模最大的产业化屠杀。

  出于种种商业目的,每年大约有300万只袋鼠被杀害。它们都是些敏感、聪明且高度社会化的小生命。然而,在这些数据背后,还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甚至故意回避社会大众的真相。

  与农场里“批量生产”的肉牛、肉猪不同,袋鼠往往被人们射杀在野外的灌木丛中。动手开枪的人无需经过严格的监管和审核,也许是一名专业猎手,也许只是个想“找乐子”的普通人。

  根据联邦工作条例,基于商业目的猎杀袋鼠时,要求一枪击中其头部,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以达到“人道”的目的。然而,在现实中要打出如此干脆的一枪实属不易——可能是因为捕猎通常在夜晚进行,枪手很难看清楚;也可能是袋鼠的脑袋太小,不易瞄准;又或者是部分枪手的枪法太差,经验不足……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猎人为了袋鼠肉而冲袋鼠开枪,可袋鼠没被直接打死,而是被打成重伤,只能躺在灌木丛里慢慢等死。更过分的是,按规定,躯干部位中弹的袋鼠肉不允许上市出售。因此,如果不幸打偏了,只能弃尸荒野。

  射猎成年袋鼠时,常常还会遇到它们的孩子。小袋鼠们也许刚出生,只能待在妈妈的口袋里;或者刚长大点,还围着妈妈脚前脚后绕个不停。随着成年袋鼠被猎杀,这些小家伙将成为捕猎活动中的“赠品”,而这样的“赠品”,每年会超过100万个。

  猎手们抓到这些毛还没有长全的小家伙,一般会直接用铁管敲死,或者顺手撞死在卡车牵引杆上,有的干脆斩首。这些做法,在联邦工作条例中美其名曰“安乐死”——因为一旦袋鼠妈妈被猎杀,小袋鼠们最终也会因为缺乏照顾而独自死去。

  现行法规 “助纣为虐”

  不仅猎杀袋鼠的过程非常残酷,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量猎杀袋鼠,以获取看似和牛羊肉等“红肉”无异的袋鼠肉,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错的。

  这项研究获得了澳洲本土一个动物保护组织的支持,其研究结果刚刚于上周由悉尼科技大学下属的袋鼠研究智库公布于众。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想用袋鼠肉来代替市场上的绵羊肉,甚至代替部分牛肉与山羊肉的话,需要放养“巨量”的袋鼠,而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根本无法承受。经计算,要想每周为每名澳洲人提供一顿袋鼠肉,一年需要“收割”掉2200万只袋鼠,而为了保证长期稳定的供应,澳洲袋鼠的总数必须维持在1.5亿只左右。可在过去30年里,澳洲袋鼠的平均数量连这一数字的20%都不到,仅有2700万只。可见,那种提倡“绿色好生活,全民吃袋鼠”的观点根本是荒唐的。

  退一步讲,即便澳洲的自然环境足以承载如此巨量的袋鼠,要让袋鼠肉“进入寻常百姓家”,还会遇到别的问题。

  智库的工作人员基利·勃姆和杜尔·艾米指出,一直以来,人们对野生动物的感知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事实上,这些生命和我们一样,拥有意识感、知觉能力,袋鼠甚至还拥有复杂的社会构造和强烈的母婴情感纽带。可人们在研究野生动物时,却只从生态系统这样的宏观层面出发思考问题,缺乏对单个动物生命的尊重,因此在制定关于袋鼠保护的法律和政策时,犯下了很多类似的错误。

  勃姆和艾米认为,如果将袋鼠看做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则当前用来规范袋鼠相关行业的政策“普遍缺乏对袋鼠伦理道德方面的关注”。他们的结论很直白:“正是当前的法律法规,将人们猎杀袋鼠的残酷行为合法化、制度化了。”

  研究人员坚信,一旦了解到这些丑陋的现实,虐杀袋鼠这种可爱的澳洲象征,将会遭到绝大部分正直澳洲人的唾弃。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