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两国战略指向日趋一致,关系调整应在情理之中
本报记者/李静
张大姐在北京某繁华地区经营了一家报亭。在过去的一年中,中美关系的一系列摩擦都现实地反映在了她的报摊上。“只要美国那边闹事,报纸就特好卖,尤其是美国航母要到黄海军演那几天,什么八卦都比不上。”谈起中美关系,张大姐头头是道。“再过几天,咱们的总书记就要去美国访问了。大家肯定也很关注,都在看中美关系会不会阴转晴呢。”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1月18日至21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2010年跌跌撞撞、磕碰不断的中美关系,是否会在元首会晤后进入新的调试期,乃至在经历过一系列考验后重新定位,成为普通民众和专家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国际问题专家对《世界新闻报》记者指出,在中美关系内涵日益丰富的今天,两国关系进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能盲目乐观,不能寄望一两次访问彻底解决两国间的分歧。
双边关系一直在调整
胡锦涛主席此次访美备受美国政府重视。白宫方面早早就公布了胡主席访美的日程安排,并提前对欢迎仪式进行了预演彩排。包括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克里在内的多位美国政要及智库学者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表示,胡主席此次访美将对两国关系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979年1月,邓小平对美国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历史的记忆让人不由对即将到来的中美元首会晤心生期待。特别是在跨越了2010年中美关系的曲折道路之后,不少媒体猜测,中美关系有望在2011年打开新局,重新确立“伙伴”关系的定位。
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与克林顿总统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宣布中美两国将加强合作,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但“战略伙伴”这一定位却遭到美国国内各派力量的严重质疑。布什总统上台后,一度把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关系”,后来又在第二任期改为“建设性合作关系”,执政后期又引入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
2009年4月,胡锦涛在伦敦出席G20峰会期间,同奥巴马举行了会晤,双方确立了两国关系的新定位,即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2009年,奥巴马上任后首次访问中国。访华期间,中美发表《联合声明》,除确认两国元首在伦敦会晤时确立的两国关系定位外,又为其赋予了新的内涵,称将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自2010年元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向台湾售武后,中美关系便急转直下,有关“伙伴关系”的新阐述也没了下文。在中美关系处于分岔路口的时候,一个新的突破呼之欲出。
合作趋势不可逆转
胡主席出访美国前,两国都在有意地释放善意。1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报收6.5896,再创汇改以来新高。另据美国媒体报道,胡主席此次访美将带去一个由300至500名商业领袖组成的庞大代表团,中美企业预料在此期间将签署40多项协议。美国方面,从国务卿希拉里到商务部长骆家辉,最近两天,美国政府要员连续出来为中美关系“唱赞歌”,暗示此访将使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14日在外交部第二届“蓝厅论坛”上所说:“中美之间唯有合作,别无选择。”
崔天凯指出,在中美建交30多年的历程中,两国关系一直在曲折中日趋密切,可以说“中美合作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奥巴马总统上任以来的两年内,“两国元首已经7次会面,同时他们还保持着电话和书信的往来”,这种频繁程度是“空前的”。
尽管中美去年摩擦不断,但就像很多专家指出的那样,有接触才会有摩擦,也正是因为有摩擦才更需要推进合作与交流。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对《世界新闻报》记者指出,新时代的中美关系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进行相应的调整十分必要,这个调整应该就是“应对共同威胁的伙伴关系”。因为现在“世界上的大事,没有中美两国的合作,根本解决不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指出,两国战略指向日趋一致。美国面临的很多挑战都寄希望于同中国的合作,如经济困难、政党团结、朝核、伊核等问题。
“大象打架,草地遭殃”
1月14日,以“新时期的中美关系”为主题的第二届“蓝厅论坛”在外交部南楼550平方米的“蓝厅”举行,会场内座无虚席,除了记者和学者,还有上百位来自五大洲的使节。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使节已经身怀六甲,有的摔伤了胳膊打着夹板,还有的身有残疾行动不便。也许,他们的出席充分说明了世界各国对中美关系接下来如何调整的极大关注。
“大象打架,脚下的草地必定遭殃。”这是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所描述的小国在大国争斗中的生存状态。冷战时代,世界为“恐怖平衡”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东南亚国家也饱受临近战争的折磨。今天,这个著名的“大象与草地论”仍然适用。陶文钊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一旦中美关系恶化,“别的先不说,所有国家都被迫面临着‘选边站’的问题,这样的选择不会有人愿意做,特别是亚洲国家更需要中美两国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陶文钊说:“如果两国关系越来越密切,不但两个国家将受益,整个世界也都将享受和平与稳定带来的红利。”在过去的30年,亚太地区的迅猛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及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紧密相关的。陶文钊指出,“如果不是中美两国合作应对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不会这么快就过去。今后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危机等问题时,同样需要中美两国通力合作。”
分歧化解不会一蹴而就
尽管中美高层加强合作的意向非常明确,但也有学者指出,双方关注的问题不尽一致,有些分歧很难马上解决。
中美间最大的障碍恐怕仍是台湾问题。1982年,中美联合发表《八·一七公报》,在《公报》中美方承诺“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前驻美大使、博螯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指出:“美方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在这方面美方是欠了中方账的”。在一些国际问题、经贸问题上,双方可以在平等基础上友好磋商,但“这种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美国人应该反思。”周文重认为,“对台售武”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彻底解决。
袁鹏也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两国间的分歧“不是通过一两次访问就能搞定的”。因此我们需要摆正心态,“不作不切实际的期待”。况且,即便在氛围如此积极的元首会晤中,两国关注的问题也不尽一致。例如,中国希望针对市场经济地位、对华高科技出口、对台军售、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军事侦察等问题“给个说法”。而美国希望谈的是朝核、伊核、人民币汇率、中国自主创新的问题。
袁鹏同时强调,中美关系已经超越了通过高层互访就能实现重大历史性突破的阶段,今天我们有很多交流机制。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胡主席访问后,如何把握目前的良好气氛,使中美关系重回健康轨道,在理性的氛围中持续推进。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