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月24日文章,题:中国仍需“韬光养晦”
没有人还会指责中国隐藏锋芒。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奉行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将其作为推进和平崛起的最佳方式,如今,勇敢起来的中国政府似乎更愿意展示其实力和成就。中国表现得像一株含羞草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问题是,随着中国自信心增强,以及在从东南亚到非洲和拉美的经济利益的拉动下,中国进一步深入全球事务,中国会变成什么样的强国呢?与直到去年还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不同,中国不会成为美国的影子。用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的话说,国际秩序正回到更为正常的状态,世界第二大国不再是第一大国的“附庸国”。
这个过程的全面展开可能需要30年或更久。但甚至在此过程的初期,我们就可以描绘出中国外交政策的轮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上周已经发现,中美之间一个截然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不太可能成为一个传教式的国家。美国建立在理念和文件的基础之上,加之其基督教根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传教特质。不管是就美国的宪法还是就其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意识形态的优点而言,美国的大量论述均认为,它塑造了一个优越的体系。
相比之下,中国缺少这样的意识形态冲动。中国并不缺乏使用软实力的眼光。世界各地的众多孔子学院正在传播汉语,中国国有媒体也加强了传播中国世界观的努力。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的政治体系及其实用主义的混合型经济并非受到意识形态的推动。它们只是实现最终目标的一种手段,即建立一个富裕的强国。“美国是传教式国家,”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主任奥维尔·谢尔表示,“中国希望得到尊重和对其地位的承认。”
中国的外交政策方针是不干涉。中国对于缅甸将军和西方当选政客基本上是平等相待。中国对于影响其他国家的国内政治议程兴趣有限。然而,随着中国的利益与世界其他国家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中国对不干涉的偏爱将会受到限制。最初的考验可能来自苏丹———由于对石油的渴求。在其他地区,如果印尼或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遭遇暴力反对,后果会怎样?我们越来越难以想像中国会对此不理不睬。
亚洲协会的谢尔表示,其他国家不一定要在意识形态上仿效中国,但它们将不得不表现出尊重———在必要的情况下会做出让步。中国希望“让所有人都知道,要维系与他国的关系,中国不一定要减弱锋芒”。(作者该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晓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